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众夸大金融危机程度 内因导致合俊突然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 09:28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

  10月16日,一篇关于“金融风暴致实体经济倒闭第一案”的报道见诸报端。此后数天,类似报道如潮水般在网上流传,迅速掀起一波由媒体发起的“制造业危机”的舆论浪潮。

  然而,经过本报记者调查,种种情况表明,公众夸大了金融危机与这家企业倒闭的内在联系。事实上,企业内部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才是其突然死亡的根本原因。

  尽管如此,合俊的倒闭对于珠三角企业,仍有着借鉴意义。因为,该企业颠覆了“大吃小”的丛林法则,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尾大不掉亦是一种致命劣势,如合俊这样的上市企业,在决策失误的情况下,死亡的危险同样存在,甚至比规模小的企业更脆弱。

  10月22日,合俊玩具倒闭后一周。

  昔日热闹的工厂门前,千人聚集的场面已不复存在,空荡荡的厂房,寥无人气。只有紧闭的大门和贴在上面的通告,以及看守大门的保安,还依稀保持着数天前的痕迹。

  这里不再是一片热闹的土地,经过两次延期后,原合俊玩具的职工终于领到政府垫付的工资,他们纷纷离去。

  然而,一股关于玩具产业的震动冲击波,却已传递到珠三角乃至整个中国。合俊玩具的倒闭被称之为“金融危机致实体经济倒闭第一案”。然而,金融危机真是这场倒闭事件的罪魁祸首吗?

  多元化“陷阱”

  10月16日,身在香港的合俊集团董事会主席胡锦斌终于再次露面,这次是向公众正式宣布,他一手创立并经营多年的合俊集团进入清算程序。

  如果时间可以回到一年前的9月,相信胡锦斌一定不会同意耗资数亿港元,买入福建天安矿业的股份。

  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风险投资,甚至可以称之为一场“豪赌”,而赌注,就是合俊玩具本应该用于“过冬”的“粮食”。没有了这笔巨额资金,合俊最终没能挨过制造业刚刚迎来的冬天。

  2007年4月,胡锦斌在合俊集团作2006年主席报告时表示:“来年,本集团将继续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不断转变之市场,务求核心业务稳步上扬,亦会在中国及美国开拓市场及OBM业务商机,开发对特别产品市场的新制造工序以及加强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在上述表示之后,胡锦斌还表示,“本集团将物色高潜能商机,与核心业务携手成长。”

  3个月之后,合俊便成功物色到一项“高潜能商机”——福建天成矿业,并与其控股公司老板唐学劲达成收购事宜谅解备忘录。10月,收购协议正式签署。据称,此次收购总代价在1.33亿元至4.1895亿元之间——合俊终于找到了一招心目中的“靠谱棋”。但谁也没想到,这步棋后来成了合俊集团的“死棋”。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半年之后,连续两年亏损的合俊集团在玩具产品OBM和ODM上一直未取得全局性突破,玩具业务随着成本的上升,依然处于亏损状态。长期的亏损迅速消耗着合俊能调动的流动资金。而另一方面,在福建的银矿却因手续未全,一直没收到哪怕一分钱的回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进入股吧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