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结算风险已大减 但要彻底消除仍需努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17:30 财华社

  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於最新一期《观点》以“减少外汇交易结算风险”为题,发表文章,全文如下。

  结算风险已被大大减低,但要彻底消除仍需努力。

  大家或会留意到传媒报导有关国际结算银行辖下支付及结算系统委员会於上月发表的“减少外汇交易结算风险的进展”谘询报告;该报告载述过去10年在减少结算外汇交易所涉系统性风险方面的进展,并总结十国组织央行於1996年开始采取减少结算风险的策略已取得显著成效,其中CLS Bank1的成立及发展,便是其中的一项主要成就;然而,该报告指出外汇交易结算的风险仍然存在,并建议个别金融机构、业界组织及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致力减少及控制这些风险。

  该报告载列委员会於2006年下半年进行的调查结果;调查涵盖27间央行及109间金融机构,以及遍布於15个货币区共八成外汇市场;根据该调查,2006年4月平均每日外汇结算额达38,000亿美元,其中32%透过传统的代理银行进行,因此涉及结算风险;与1997年同类调查显示以此方式结算的外汇交易约达八成半相比,这已是很大的进步;该报告总结,这项成果有赖CLS Bank的努力,以及像香港等许多地区逐渐转用外汇交易同步交收的结算服务。

  本栏读者都很清楚,我一直鼓励参与金融市场大额交易的各界人士管理好结算风险;由於资讯科技发达,我们只需在键盘按几下,便可将资金由地球的一角转至另一角;但正可能由於调动大量资金太轻易,人们或会忽略交易双方若非同步支付,或没有作为第三方的结算所提供违责保证,便可能引起结算风险;赫斯特风险就是这类风险的一个经典例子;这个名词出自1974年因无法兑现外汇承诺以致倒闭的西德赫斯特银行;该银行被当时西德政府当局关闭当日,其纽约交易对手早於欧洲营业时间已被扣帐,但因时差关系,它们在美国营业时间却无法收到应得的美元,因而遭受巨额损失;事实上,若金融基建设计未能消除(或至少降低)结算风险,即使外汇交易於同日同一时区进行,这类风险仍会存在。

  金管局多年来不断加强银行同业支付基建,以协助本港银行尽量减少结算风险;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最先进可靠的多币种、多层面结算平台,为用户提供即时的外汇交易同步交收及货银两讫结算服务;本港首个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於1996年启用,以结算港元交易;自此大额银行同业支付交易不再是日终净额结算,而是透过银行於金管局所设的结算户口全日不断逐笔结算;由於每笔交易的支付程序都是同时进行,并且以总额计算,所以能消除因日终净额结算引起的系统性结算风险;於2006年,港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每日处理的交易额达5,790亿元;在多宗大型首次公开招股活动带动下,该系统於2006年10月27日更录得13,700亿元的结算纪录。

  我们在港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的成功基础上再接再励,於2000年及2003年分别推出美元及欧元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今年6月,我们完成系统更新,推出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这四个系统已经联网,使用户可在香港享用单一以至多种货币的即时外汇交易同步交收结算服务。

  尽管如此,我们在发展金融基建方面仍不会松懈;我们希望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内的支付结算中心,使不但本港的金融机构,甚至区内以至全球的金融机构均可享用世界级的结算服务,毋需再担心结算风险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发展美元及欧元支付系统,以处理区内跨境支付交易;继於2006年11月将香港的美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与

马来西亚的马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联网,我们正继续物色机会与区内其他系统进行同类合作安排;简单来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香港营造理想条件,让活跃於外汇市场的金融机构以至任何人士都可以在毫无结算风险的顾虑下使用我们的平台。

  正如国际结算银行的报告指出,要实现完全消除结算风险的最终目标,未来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我们将会与业界组织以至个别银行携手合作,以进一步减少结算风险,从而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