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间市值从3.2万亿增至15.06万亿港元,恒生指数从16000升至21000点
港股十年
时间:1997—2007年 概况:经过亚洲金融风暴洗礼后,香港股市在内地红筹股和H股的推动下逐渐走向繁荣
十年盘旋上升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很快席卷至香港。
恒指从1997年8月7日的最高点16820.31点,下挫至1998年8月12日的6544.79点,下跌超过10000点,跌幅近60%,连续下跌时间超过一年。
1998年1月、4月和8月,国际空头炒家三次袭击香港,香港金融当局动用外汇购买港股,使得证券市场得以稳定,市场在港府平准基金以及国际投机空头的角力之中缓慢上升,在1998年8月后,恒指回稳至8000点以上。
2000年3月22日,恒指超过1997年高点,达到17560.69点。1999年创业板成立,科技股大幅飙升,港股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不过,2001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恒指再度迅速下行,再加上全球经济不景气,企业盈利压力大。
2003年4月17日,受“天灾”SARS的影响,恒生指数再度回到8000点附近。
2007年首个交易日开盘,恒生指数即冲过20000点大关。2005年开始,由于出现数家大盘中资股在港募集,港股市场人气受此带动而大幅提升,再加上外资流入,港股成交量迅速提升。恒生指数从2004年5月17日的10917.65点开始发动,随后迅速攀升。
2007年5月QDII开闸,港股受此利好消息刺激,于5月15日早盘创出21088.86点新高,而在最近几个交易日,盘中一度见22000点。
股市被认为是反映实体经济景气程度的“晴雨表”,在香港回归的十年时间里,香港股市的发展历程正是香港经济的真实写照。
亚洲金融风暴曾一度使港股跌至谷底,但伴随着香港经济的复苏,港股也逐渐走向繁荣;其间虽有反复,却屡创新高,故事精彩之外,也给旁人诸多借鉴。
十年港股多变化
香港股票市场十年来不断扩展。迅速从一个地区市场转变为国际性市场。这些扩展体现在市值规模、融资能力以及恒生指数点位等诸多方面。
2007年5月25日,香港股市总市值达15.06万亿港元,但1997年香港市场的市值为3.2万亿港元,10年间增加了近12万亿港元,增幅高达3.75倍,香港市场也一举超过了多伦多及法兰克福股市的规模。
在融资能力上,依托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内地企业踊跃的上市需求,联交所在股票融资规模上不逊于纽交所、东京交易所等国际性交易所。2006年,香港股票市场(主板与创业板)集资总额达到5245亿港元,其中仅在主板进行的IPO集资总额即达3321亿港元,是前一年1650亿港元的两倍。这一年香港交易所超越纽约交易所,成为仅次于伦敦的全球IPO集资额第二高的市场。
从指数点位上看,恒生指数也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最好水平。
1997年恒生指数最高见16000余点,在随后的几年中,由于金融危机等原因一度下滑到6000多点。2007年6月中旬,恒生指数在21000点的历史最高位上方运行,一度见22000点。6月18日,香港特首曾荫权对媒体证实,有关建立香港、上海交易所跨境股票交易机制的谈判正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香港证券市场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强。联交所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9月,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群体的海外投资者所占比重达到了过去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的12个月期间,外地投资者的交易比重占到了42%,较2004- 2005年度的36%为高,在不同的投资者类别当中,海外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比重最大。香港本地散户已从十年前的53%降至27%,本地散户情绪已不能代表市场主流。
内地企业推升市场
与香港经济的其他方面一样,香港股市的扩大和上升,同样得益于内地经济的发展,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步骤密不可分。内地企业以红筹、H股或者其他方式在港上市,使得这个市场更具活力。
1997年堪称香港股史上的“红筹股年”。当年上市的红筹公司11家,共在香港市场筹得资金460多亿港元。1997年香港证券市场的集资活动打破历史纪录,全年集资超过800亿港元,其中逾9成为红筹、国企公司所筹的资金。
2005年以来内地金融股则以国企股(H股)的形式频繁在港上市。2005年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在香港上市,而2006年再度有航母级的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其中工商银行在内地、香港合共191亿美元的集资额,刷新全球首次公开募股纪录,这也促成了联交所当年IPO募集资金规模全球第二。
中资股在联交所股票市值中占到近一半,整个市场的变化也从恒生指数的变化中体现出来。
1997年回归前,恒指成份指数的成份股维持在33只,随着内地企业不断来港上市,红筹股以及H股影响力也不断扩大,1997年当年,华润创业(0291)晋身恒指成份股的红筹股后。随后中移动(0941)、联想集团(0992)、中国联通(0762)、中海油(0883)、中银香港(2388)及招商局(0144)等等先后加入恒生指数,中资股对恒指影响力随之不断提升。
尽管H股公司出现得更早,1993年就有中资公司以H股方式上市,但直到2006年初仍未有H股公司入选恒指成份股。
2006年恒生指数第一次纳入H股公司建行(0939),首开恒指吸纳H股先例,随后中行(3988)、中石化(0386)、国寿(2628)及平保(2318)等。近期恒指能升越22000点,屡创新高,与这批新晋“染蓝”的中资股大幅上涨有很大关系。
中资股成为联交所市场中最热的板块。
由于红筹公司是业务在内地,而注册在海外的中资公司,因此此前红筹股在联交所上市后,一直没有如H股般接连回到内地上市。
但随着最近内地监管部门着意解决红筹公司回归问题,香港股市出现了热炒红筹回归的现象。中移动、中海油等一些大盘红筹股再受热捧。
香港股市之隐忧
双赢之中存隐忧
内地上市公司给香港带来了繁荣的市场,香港也成为众多内地企业融资和走向世界的窗口。
从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至今,内地在港上市企业已达375家,其中292家是回归后上市的。这些企业共融资超过2000亿美元。
现任联交所主席夏佳理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大批内地企业来港上市,缔造了一种双赢局面,在壮大香港股市的同时,内地企业也在管理水平、信息披露等方面与世界接轨。大型中资企业来港上市,使港股成为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经济腾飞的最佳投资选择。
迄今,在港股市场上市的知名内地企业仍为众人津津乐道,有如金蝶、联想等民企,也有如中移动等国企。中移动在1997年上市之初仅将浙江广东两省业务置入,目前其已成为恒指中除汇丰控股外权重最大的股票。
从香港市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类别来看,中国概念无疑是市场最受关注的一点。目前投资于“大中华区”的股票投资基金在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基金中占有最大的比例,这些基金多数投资主题均是在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股票。
但香港业界和有识之士也意识到,过度依赖内地公司到香港融资这样的便利,使得香港资本市场在创新、开拓新市场等方面疲态尽显。2003年非典时期,内地企业赴港融资一度停顿,给其时的香港市场造成不小的困扰,市场参与者甚至曾经非常认真地考虑过“香港是否已经死掉了”。
香港市场在房地产信托、商品期货、债券市场等方面,已经落后于亚洲其他有望成为金融中心的城市。幸而在回归十年之际,港人对此已有计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吴敏 图/CFP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