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盛粮油不过冰山一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 11:34 证券时报 | |||||||||
中盛粮油的产品销售地在国内,但由于国内缺乏相应的保值工具,中盛粮油无法在国内进行卖出套保 本报记者 李文科 中盛粮油败北芝加哥的消息,业内人士竟然见怪不怪。
原来中盛粮油是上市公司,不得不披露亏损信息,而实际上,国内大豆加工业已面临全行业亏损,中盛粮油不过是冰山一角。 全行业亏损 据《财经时报》了解,目前大豆加工厂开工率只有2/3,多数中小加工厂处于停产或限产状态。国内港口积压大豆达300多万吨,若保守估价每吨3100元,有近10亿资金积压在港口,这还没有加上仓储等费用。 德润林公司首席分析师李磊告诉《财经时报》,2003年10月时,压榨一吨大豆的利润是1000元,现在,能不亏损就不错了。 目前年压榨能力7000多万吨的国内压榨企业,开工率不足2/3。像东海粮油一类的大型油厂,也宣称今年根本没有赚到钱。 贸易企业也同样面临亏损风险。首创期货经纪公司分析师王剑告诉《财经时报》,很多国际贸易企业都是依靠银行资金在国内外进行转手贸易。但前提是能“看准行情”。 而今年,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把行情看反了。 此外,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压榨业利润受到挤压,油脂业竞争分外激烈。过去几年内,由于压榨业和油脂业的暴利,这些企业几乎达到“开张就能吃三年”的地步,吸引了很多资金蜂拥而至。 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 “挣钱就一窝蜂买,不挣钱就压价出货,结果是利润越来越稀薄。一波行情过来就哀鸿一片也就符合情理了。” 外资独步天下? 压榨业的并购重组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业内人士透露,美国邦基上海分公司收购山东三维集团旗下的日照油厂已经基本敲定,估计在9月签约。这家日照油厂的压榨能力在2300吨。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国企还是近两年涌现的新锐民企,无论是压榨业还是油脂业,内资企业在重组中通常会败下阵来,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总是最后的赢家。 在压榨业中,外资的比例占据六成甚至更高的比例。只有东北的几家内资油厂,因在大豆产区而生存下来;南方沿海地区的油厂几乎都让位给外资或者合资企业。 油脂业中外资的比例也不小,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如福临门、金龙鱼都是外商合资背景,只有山东的鲁花算是内资品牌。 在李磊看来,国内的企业资金、技术、风险管理跟不上,给了“老外”乘虚而入的机会。 期待豆油期货 对市场判断的失误、加之国内企业管理不善,使国内压榨行业在全球大豆价格波动和市场判断失误中蒙受着空前的损失。 更关键的问题还有,他们的风险没有办法在国内得到有效的规避。 通常,外资或者合资企业可以通过其境外公司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进行套期保值,但多数内资企业并不属于国家规定的26家可以从事境外期货的大型国企,无法借道境外进行风险规避。 内外资企业在“规避风险”方面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使得内资企业对推出豆油期货的呼声非常高。 在他们看来,由于中国的大豆大部分依靠进口,企业要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波动风险,如何对冲进口原材料价格风险以控制成本,以及如何锁定产品利润至关重要,而期货无疑是企业保值的最佳选择。 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只有大豆1号、2号和豆粕期货,虽然大连商品交易所对豆油期货筹备已久,但豆油期货至今未上市交易。 市场人士还认为,中盛粮油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在于国内缺乏相应的保值工具,中盛粮油的产品销售地在国内,却无法在国内进行卖出套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