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港股点评 > 建行上市 > 正文
 

建行IPO博弈350家机构 三大投行烽火18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 1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博弈350家机构 应对张恩照事件

  本报记者 段晓燕 北京报道

  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HK 0939)在香港证券市场度过了的第一天,“不平静,但平稳。”摩根士丹利一位人士对记者说。此次建设银行上市,摩根士丹利、
中金公司和建银国际金融为联席全球协调人。

  此次建行的IPO规模,是1998年日本NTT DoCoMo (日本电信公司)IPO(187亿美元)以来,亚洲规模最大的一次。“诸多亮点,投资者认为机不可失并积极参与认购。”10月26日,摩根士丹利投行部首席代表吴长根对记者说道。

  建行平稳着陆以后,三大投行将功成身退,巨额承销费用落袋为安的同时,他们在建行上市18个月过程中的故事,也逐渐为世人所悉。

  周旋350家机构

  此次建行IPO,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投资者占了总发行量的51.5%。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决定此次建行IPO能否成功的关键。

  9月底,建行开始进行全球询价和路演,用参与此次项目投行人士的话来说,是“动用全球资源,地球上每一个能挖出钱的地方都挖出来了”。

  从香港、新加坡到伦敦、丹佛,建行和350家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博弈:一是接受投资者的询问;一是和投资者讨价还价。

  “在一对一的博弈中,最难的问题不是细节问题,而是宏观问题,尤其是政策问题。”一位参与路演的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350家投资者,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资产质量?尤其是宏观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可能给建行带来的风险。

  投资者的普遍认为,银行股是国内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是,

资本市场(主要
证券
市场)欠发达,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是来自银行,因此银行承受的压力和责任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发生变化,比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府调整宏观政策,建行将如何应对坏账和不良资产上升的风险?

  投行给出了建议和报告:一是要立足建行资深的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完善,以及业务面的拓展;一是要表明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银行所承担的主要风险将逐渐得以分散到其他体系。

  根据建行招股说明书提供的数据,建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002年的16.97%降至3.91%(2005年6月30止),平均资产回报率从2002年的0.42%上升到1.39%(2005年6月30止)。

  建行高层和承销商出示给投资者的一系列公开数据,则更显示了中国政府对国有银行改制的大力支持,以增加投资者投资建行的信心。

  这包括,1999年以来专门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行不良贷款;税收优惠政策:8%的营业税以每年一个点的速度降至5%。

  政府在资金上也予以“资助”:1998年中国政府2700亿人民币注资四大行,建行承接了492亿;2003年底,中国政府再次以现金注资银行业,其后又对建行剩余的655亿元的历史包袱进行补充。

  而对于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带来的影响,投行提供了被称为“压力测试”的系列方案,即对各种可能变化因素做出分析,并提出银行自己可能的应对措施,以及对盈利可能造成的影响。

  “压力测试的方式比较好地答复了投资者的很多疑问,至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给出了相对确定性预期。”投行人士认为。

  而让投行人士高度赞誉的是建行管理层在此次与投资者对话中的精彩表现。“专业能力加之个性魅力,很好地为建行添加了印象分。”

  应对“张恩照事件”

  与现任管理层的精彩表现同样受关注的,是前任管理层的问题:2个前任最高管理层,一个在监狱中,一个在司法审查中,而且是连续发生的。

  2004年3月,就在建行即将进入上市冲刺阶段时,建行前任董事长张恩照经济问题曝光,一时各方哗然,建行IPO项目立刻受到压力。

  “所幸这件事发生在递交上市申请表和路演之前,”投行人士表示,“如果是在之后,其被动性和负面影响将很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据投行人士透露,在年初获悉张恩照事件发生之后,他们立即进行了独立调查,利用全球网络以及各种资源,详尽了解张恩照事件的基本事实,并对该事件可能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做了全方位的分析。

  “我们对张恩照事件的定义是个人行为、个人事件,不会给银行的业务带来太大的影响,”投行人士称。

  但负面影响必将存在。

  “上市日程的延缓是不可避免的,”投行人士认为,“但通过各种努力,已经将负面效果尽可能降至最低了”。

  此前流传颇久的一个说法是,建行原本希望“双响炮”,在香港和纽约同步上市。投行人士证实,此说法一直处于“说”的状态,并没有进入操作程序,“工作量太大,且属首家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海外上市,其意义至关重要,取谨慎姿态为佳。”投行人士称。

  在建行此次的公开招股说明书中,也对张恩照事件进行了单独说明,并将其列入“风险因素”之中。建行表示,“已对据称进行贿赂人士所控制的2家公司的若干贷款进行了内部调查,至今无任何情况令本行相信提供该等贷款违反了本行的信贷审批程序。”

  张恩照承认接受贿赂的这2家公司分别在建行贷款5.65亿人民币,建行已将其列入“可疑和次级类贷款”序列。

  尽管投行人士普遍尽力冲淡张事件的影响,但据了解,在机构投资者一对一的询问中,对于银行内部监控制度,尤其是对高管的监控体系,依然是非常关注。

  建行用19页的资料详解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改善情况。

  争夺背后

  “最大的挑战还是怎样弄清楚银行的情况,因为只有了解了情况,才能讲好故事,”在投行人士看来,讲故事的技巧已是轻车驾熟,挑战只是怎样找到好的剧本。

  这话在18个月功成之后可以说得不痛不痒,但这位人士也承认,18个月之前,在争夺主承销商资格的时候,也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激战。

  花旗,摩根士丹利,JP摩根,瑞士一波,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国际大投行都重兵投入这场争夺之中。

  花旗打出的是“战略投资者+主承销商”的模式,并请美国前

财政部长鲁宾出马;德意志银行请出了总理施罗德帮忙;JP摩根请出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顾问进行政府公关。但最后的结果是,最被看好的花旗彻底出局,原来可能性较小的摩根士丹利入围。

  “我们和建行长久以来就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都很了解,获取此次承销资格,也是水到渠成的。”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层这样解释获胜秘诀。

  但记者获悉,此前摩根士丹利提供的IPO方案并没有如今的80亿美元的规模,而是在30多亿美元左右;相反是德意志银行提供的方案是超过60亿美元的融资额,已经超出2000年联通创下的56.5亿美元的“纪录”。

  有说法认为花旗失意主要是在于其胃口太大,意图同时入股中行和建行。摩根士丹利一董事总经理也承认,获取建行主承销商大单,先是要有实力,运气也很重要。

  作为此次建行IPO的主要承销商,摩根士丹利获益不菲:80亿美元的募资规模,按2.5%的佣金折算,总承销费为2亿美元,而这其中“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将获得承销费用的更大部分”,有说法是8000万美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4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