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07:54 新浪港股

  据香港商报报道,香港市场再传出中资天价洽购全幢甲级商厦消息!市场有消息指出,长实(1113)持有的中环中心75%权益,近期获中资财团出价约300亿元洽购;而上月亦曾传出类似消息,只不过当时传出的作价仅200亿元。虽然有关作价一旦属实,就好大机会刷新成香港商厦买卖最高金额纪录,惟另有消息称,该出价‘感动不了’长实。

  据香港媒体报道,有接近长实的消息人士指出,300亿元的洽购价,长实乃不会考虑。事实上,在6月传出有财团出价200亿元时,长实发言人回应香港媒体时已显十分‘淡定’。发言人当时称:‘有关中环中心事宜,(集团)年年都有收到财团offer(洽商),不过(集团)现时未有特别计划出售。’

  早前,另有传闻称长实有意出售手上中环中心权益,意向价300亿元;惟传闻其后遭集团否认。

  中环中心目前大业主仍是长实

  有资料显示,中环中心由长实等发展,于1998年落成,属中区地标式甲厦之一,发展商于早年曾拆售数层楼面,包括顶层单位,惟其馀大部分楼层至今仍保留作收租。中环中心现时大业主仍为长实,其持有业权高达75%;市建局另持有约20%。

  长实持有的75%业权,转换成写字楼及商场楼面,涉及约120万平方尺(另涉逾400个车位),其规模之庞大实于众核心商业区上绝对排得上号,亦高于早前中资收购的商厦。

  回顾中资天价洽购个案。于去年第四季,香港曾出现数宗极瞩目的中资购港厦成交。当中,恒大地产(3333)去年11月向华置(127)购入湾仔美国万通大厦,涉资达125亿元,为香港目前最大宗商厦买卖。同月,中国人寿海外向会德丰(020)购入位处红磡的‘One HarbourGate’全幢,成交价约58.5亿元,亦创九龙商厦新高。

  从此,市场便十分关注优质商厦的动向,今年最瞩目香港全幢商厦成交,则是光大证券购入湾仔大新金融中心,有关作价约100亿元。

  对于中资频频成功收购香港商厦,香港地产界普遍认为是由于更多国家政策鼓励中资面向海外,加上内地与香港金融交流越趋紧密,提升内地企业于香港设立办公室需求。另一方面,香港楼市去年开始下行,令港企有更大诱因卖出持有的传统商厦。

  300亿其实出手稍低

  中资是次300亿元‘天价’洽购中环中心,其实按约120万方尺计,尺价水平并不是外界想像般高,每尺大约达2.5万元,与目前中环甲级写字楼平均成交尺价相若,甚至稍低。同一方法计算,上一次传的200亿元,更是远低于市价。因此,长实不感兴趣似乎是颇合情理。

  与一般天价定义相差甚远

  另有消息指出,长实手上中环中心单位每月租金收入近约7300万元,如果以300亿元易手,新业主每年租金回报高达2.9厘,为不俗水平。简易而言,单从租金回报计,300亿元购长实手上75%中环中心业权可算合理价格,与一般‘天价’定义相差甚远。

  更值得留意的是,该厦79楼顶楼全层,早前市传刚获中资企业斥5亿元扫入,相当成交尺价高达3.78万元,除打破去年恒大地产(3333)购入湾仔美国万通大厦尺价3.62万元的香港纪录,有机会问鼎亚洲区写字楼尺价新高。一旦有关交易属实,中环中心整体估价亦会水涨船高。

  中环中心79楼全层多次易手

  当时市场消息指出,中环中心79楼全层面积约13213平方尺,涉资达5亿元,平均尺价约37841元。有关层面过去16年间曾经多度易手。当中天时软件(8028)于2005年卖出楼面,由于该公司2000年以尺价1.35万元购入该单位作集团总部,因此帐面蚀近2000万元。

  2010年,利希慎家族及有关人士以3.38亿元,向韩资基金购入单位,当时尺价25580元,一度成为本港甲厦尺价纪录。香港商报记者曾浩荣

责任编辑:黄建华 SF178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