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在公布与两潜在买家磋商收购事宜后,美即控股(01633.HK,下称“美即”)昨日早间复牌后,一度大涨。多位日化行业人士猜测,“神秘”潜在要约方可能是跨国日化公司,如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而本土日化企业上海家化也存在可能性。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别致电上述公司,相关人士均表示并不知情或者无法评论。
美即公告称,公司以及若干股东正与独立第三方(潜在要约人A)就一项可能的交易进行讨论,若该交易落实,可能导致就全部已发行股份提出要约。与此同时,公司获另一独立第三方 (潜在要约人B),连同潜在要约人A就指示性要约进行接触,若该要约落实,可能导致潜在要约人B就全部已发行股份提出要约。
一位日化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8月左右,就曾有欧莱雅希望收购美即的传闻,此外欧莱雅还曾有意于另一本土彩妆品牌,但对方拒绝被收购。今年的欧莱雅中国的财报会上,其CEO贝瀚青在记者问及近期是否有收购计划的时候,没有直接回应,不过他表示,欧莱雅具有品牌和品类相对齐全和完善的优势,“但如果市场有一些新的需求,而我们现在这些品牌组合当中没有办法满足的话,当然也会考虑推出新的品牌。”
对于收购磋商进展,美即称,目前公司与潜在要约人A的讨论仍在进行中,而董事会同时也在等待要约人B的可能要约的进一步资料。不过公司也指出,目前并未获得任何潜在要约人提出的有确定意向的要约,所以要约不一定会继续进行。
美即面膜受到追捧的原因,在日化行业人士冯建军看来,与其市场领先地位和近年的快速发展有关,其具有完善的销售网络渠道,依靠屈臣氏、大型超市等现代流通渠道快速成长,营业收入从2007/2008财年的2.5亿,迅速增长到2011/2012财年的13.5亿元。
美即的创始人佘雨原和他的团队,此前是本土最早做眼贴膜和面膜的民营企业可采的全国主要代理商。一位可采的前高管告诉记者,佘雨原参与了可采的品牌策略、产品包装推广等,在2002~2003年的鼎盛期,可采一度在国内面膜市场占据60%的份额。但在2003年初,因为折扣和利润分成问题,可采终止了与佘雨原的合作。
2005年佘雨原自建面膜品牌美即,通过有效地推广运作,美即在屈臣氏里经营两三年后,逐步取代了可采在屈臣氏的位置。此后,美即开始着手拓展其他传统渠道(百货和连锁超市)以及专营店渠道,在2010年左右,美即面膜已经在国内面膜行业独占鳌头。今年5月31日,美即还以现金代价4亿元人民币收购高丽企业全部股权,继续布局电子商务渠道。
公布与潜在买家的要约收购事项,也意味着美即在合适的条件下,有接受被并购的打算。那么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发展似乎如日中天的美即为何愿意“委身他人”呢?
日化行业人士于斐认为,虽然现在美即在面膜市场还是一家独大,但市场竞争环境已经与其刚做起来时的市场仅有5个面膜品牌大不相同。如今市场上已经有200多个面膜品牌,市场鱼龙混杂,市场发育和价值链环境并不理想,此外,由于面膜产品的进入门槛低,且行业与市场变化迅速、消费者容易审美疲劳,这也决定了其竞争优势不一定能持续很久,这种情况下,美即现在寻求一个并购方或者联盟方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在于斐看来,一流的商业模式是挣资源整合的钱,二流的模式是挣顾客的钱,三流的模式是挣产品(促销)的钱。“美即寻求并购、资源整合后,可能会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机会。 ”
美即今年3月公布的2012/2013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6个月,公司实现收入8.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31%,净利润965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根据AC尼尔森的报告,2012年美即品牌在中国面膜市场的份额为26.4%,仍然位于面膜行业第一的位置。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