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奥能源突击中国燃气背后的巨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7日 04:16  21世纪经济报道微博

  新奥生长术 背后的巨人

  背靠中石化 新奥能源突击中国燃气

  中石化借道新奥介入城市燃气市场,“两桶油”、华润会师后的国内燃气市场竞争胶着

  本报记者 尹一杰 北京报道

  新奥能源和中石化联合收购中国燃气一事,或许还将有新的转机。

  在中石化15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会议间隙则向在场记者明确表示,新奥能源是城市管道燃气供应商,中石化是拥有上游业务的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商,中国燃气与这两家公司合作将有利股东,并“期望中国燃气董事会小心考虑有关交易。”

  12月13日,新奥能源和中石化双双发布收购公告,以每股3.5港元的价格向中国燃气发起要约收购,涉及金额高达167亿港元。其中新奥能源通过贷款及自有资金支付55%,中石化通过信用证及自有资源现金支付45%。

  然而一天后的12月14日,久陷高管内斗漩涡的中国燃气针对收购作出回应,拒绝新奥能源和中石化的收购价格。

  中国燃气的公告中指出,新奥能源与中石化的收购提议“属机会主义性质”,并严重低估了公司的真实价值。为应对这一“国民组合”,中国燃气董事会在12月13日批准成立了独立董事委员会及特别委员会,并委托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担任金融顾问以抵制这起收购。

  中国燃气拒绝联合收购方案之后,新奥能源也不再像此前一样激进。本报记者多次联系新奥能源的相关人士,受访者均表示由于收购项目重大,核心信息仅董事会高层所有掌握,“下面的人基本上毫不知情。”

  新奥能源企业传播中心负责人王晶告知本报记者,受香港证交所要求,目前针对中国燃气的收购事宜已交由公司驻香港办事处统一回应,本报记者未能联系新奥能源驻港办事处就中国燃气14日发布的拒绝收购声明发表置评。

  虽然这起轰动业内的大手笔并购案能否成行尚需时日,但诸多业内分析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指出,新奥能源捆绑中石化最终拿下中国燃气仍是大概率事件。

  “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收购,能将这三家公司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傅成玉也兑现了此前说的将与民营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的承诺。”一名曾参加中石化内部会议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联合央企巨头中石化对中国燃气发起的收购,这是新奥能源作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海外收购项目第一案,或许将再一次给新奥能源董事长王玉锁的传奇命运添加新的注脚。

  12月7日,中国燃气与新奥能源双双停牌时,就有业内分析人士猜测,新奥能源或将出手收购,但5天后中石化与新奥能源发布的联合收购公告则像一颗重磅炸弹,轰动业内。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收购最终敲定,这也是央企与民企在同一项目中甘愿放弃控股地位的首例。

  “如果换成中石油,中石油肯定会控股。中石化的融资能力并不输给中石油,让出控股权,正反映出傅成玉的上任对中石化目前经营理念的影响。”韩晓平说。

  事实上,如果换成中石油,那新奥能源与之合作的机会几乎为零。新奥与中石油的过节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中石油旗下的昆仑燃气就与新奥能源、新疆广汇在河北石家庄、甘肃武威因特许经营权正面厮杀,而这一竞争导致的结果则是新疆广汇不得不退出武威,石家庄新奥燃气也不得不面临被中石油“拟以51%控股权”收购的境地。

  相比中石油的强势,曾饱受上游资源制约的中石化则正全速提升其短板,而从目前中石化的整体布局结构

  来看,其六大发展战略的雏形依然显现。

  中石化一名内部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傅成玉上任中石化后制定的六大战略分别为: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环保、差异化、一体化。而在极力弥补上游缺陷时,中石化与新奥能源的联手合作也让其试图贯通一体化的布局初见端倪。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认为,新奥能源希望整合中国燃气的业务,扩大天然气分销市场份额;中石化则有意通过中国燃气,布局天然气下游分销市场。因此,大家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结合点。

  “中石化想收购中国燃气,说明其正在全面加强对下游天然气分销市场的投入力度,‘两桶油’在天然气销售市场的争夺将会进一步加剧。”周修杰说。

  在与新奥能源发布联合公告之前,中石化的精心布局早就图穷匕见。

  本报记者注意到,就在宣布收购中国燃气的前一天,即12月12日,中石化就已发布公告,称与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PLNG”)签署框架协议确立非约束性关键商务条款。中石化将每年从APLNG项目增加采购330万吨/年的液化天然气,直至2035年。这也就意味着中石化此后液化天然气采购量将达到760万吨/年。

  与此同时,各方还就中石化认购APLNG增发股份达成非约束性关键商务条款,中石化对APLNG持股比例将从由15%增至25%。增加控股权、提高采购量,必然需要更多的销售渠道,中国燃气的渠道正是中石化所想要的。

  “为什么说收购中国燃气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重大并购,中石化和新奥的前后动作就有所表现。”前述参加中石化内部会议的人士说。

  反观新奥能源,其试图打破对中石油的长久依赖之意图也同样明显。

  本报记者了解到,新奥能源目前运营的100多个项目中大部分气源均来自于中石油的长庆气田,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中海油的渤海、东海气田和广汇等民营天然气供应商,在“西气东输”管道难以辐射的地区,新奥则用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予以供应。而值得注意的是,中石油一家公司就占据了国内天然气上游资源的80%左右。

  “民营企业介入天然气下游分销项目,首要的是要解决气源的问题。”王玉锁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背靠中石化这棵央企大树,新奥能源收购中国燃气也更有底气了。一旦收购成行,新奥能源也将一跃成为国内城市燃气分销商的霸主。

  据本报记者了解,中国燃气拥有153个城市的燃气专营权,这一数据超过了全国城市燃气专营权的三分之一,而按去年中国城市燃气销售1120亿立方米计算,中国燃气一家企业就占据了市场的5%左右。

  倘若收购完成,加上自身的现有销量,新奥能源日后每年的燃气销售总量则将高达近100亿立方米,这将是昆仑燃气和华润燃气目前销量的近两倍,也略高于行业老大港华燃气目前85亿立方米的总售气量。

  背靠中石化 新奥能源突击中国燃气

  20年前,未到30岁的王玉锁壮着胆子承包下了华北油田几口气井,真正让其发家的财富故事也由此书写。借助良好的政商资源,王玉锁以及其掌舵的新奥能源十余年间左冲右突在国内城市燃气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你不得不佩服王玉锁这个人,外界流传的都是关于他的创业故事,但这都决定于他整合资源,洞察政策以及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驻地在河北廊坊的中石油管道局一名退休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据其透露,在1992年王玉锁成立新奥燃气公司后,中石油管道局曾一度想接手该业务,“但最后廊坊市政府还是把项目交给了新奥。”

  为多数人所不知的是,1994年王玉锁把管道输送燃气项目引入廊坊市区,使廊坊市成为河北省第一个用上管道天然气的城市时,唯独中石油管道局内部一直拒绝使用新奥提供的燃气。

  “包括员工宿舍,以及管道局下面的医院都没用新奥的燃气,因为管道局想自己单干。”上述退休人士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