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行再融资 机构态度偏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5日 09:55  经济观察报

  王玉 胡蓉萍

  根据公开信息,大行的融资规模基本确定,但各家的具体融资方案细节仍待解。

  随着市场走弱,银行股估值不断走低,而大型银行的巨额再融资规模更让银行股雪上加霜。在投资人士看来,和国外同行相比,历史上银行股估值均处于偏低状态。

  部分机构尤其是基金经理对大行再融资参与意愿不高,他们对银行股未来走势仍缺乏信心。

  再融资方案两难

  交行宣布,将在两地“A+H”配股融资420亿元,建行宣布再融资规模不超过750亿元。中行和工行尚未宣布各自的再融资规模,如果按照媒体报道的2870亿元的总规模推算,中行和工行的再融资规模合计为1700亿元。另有信息显示透露,中行再融资规模为1000亿元,工行再融资规模为700亿元。

  目前对于大银行再融资的规模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再融资方式却仍然没有确定下来。

  交行采取的是配股的方式,由于工行和中行目前的方案都是“A股可转债+H股配售”的方式,其中,中行发行可转债400亿元,工行发行可转债250亿元。

  建行再融资经过了多套方案的对比和论证,目前选定的是“A+H"两地同时配股,按照每10股现有股份配发不超过0.7股。A、H股可配股数分别不超过6.3亿股、157亿股,且A股和H股供股比例相同,融资总额最高不超过750亿元。其最初选定的方案是A股非公开增发融资450亿元,H股闪电配售融资300亿元。

  在建行再融资方案变化时,其再融资规模始终限定在750亿元。市场预计,即使工行和中行方案有变,总的融资规模也不会发生变化。

  据悉,在讨论各行的再融资方案时,维护国有股东的控股地位一直受到关注。在境外融资中,配股是唯一不需要实施国有股减持的融资方式,因此各家银行都出于维护国有股东地位考虑,在重新考虑配股融资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配股对于银行来说价格较低,融资效率低,消耗的过程长。

  “因此银行也陷入两难中。”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银行股估值之困

  虽然各大银行在陆续公布增发规模,但随着银行股价不断下挫,加上市场信心疲弱,银行再融资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是,银行增发加上农行IPO的不确定因素仍比较大,巨额融资会让市场承压,股价走势预期并不明确,不排除再融资的结果达不到各行预计的情况出现。

  对于增发,至少目前基金公司兴趣不大。如果认为银行股估值已经偏低,不参与增发,基金就会白白承受增发带来的损失,如果参与增发,那对于增发股锁定期要一年,也有比较大的风险。

  银行股2009年静态PE(市盈率)大约为12-15倍,但今年一季度银行股业绩增幅也普遍在30%以上,按照这个数据,银行股动态PE仅为10倍左右。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这个估值水平已经基本降低到1664点时的估值水平,反观小盘股(剔除沪深300以外的全部个股),其静态PE已经超过了80倍。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即便和国际相比,目前国内银行股估值也已经偏低。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即便考虑到未来信贷增速下降导致的银行股盈利能力的下降,但如果按照每年10%业绩增速来看,假设经济比较平稳,即使把政府融资平台和坏账风险考虑得更悲观,未来几年银行股估值仍然在10倍PE以下。

  参照国外情况,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股的PE水平应该会在12倍至15倍之间,银行股的低估值将会得到修复。

  不过,资本要求愈加严格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大势所趋。可以预见,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型将加速,方向是资本节约型业务,如中间业务等。

  如果由资本充足率压迫下的被动再融资演变为厉兵秣马备战转型的主动再融资,商业银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也将获利,这在上一轮包括三大行上市在内的银行融资中得以顺利实现。

  “目前国内银行的盈利水平还是不低的,对投资者有益,但是关键是要形成银行融资需求和资本市场资金出口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双赢并良性发展下去。”工行投资银行研究中心史晨煜称。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