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
在上世纪末时,国内汽车产业有着“6+3”的格局,以上汽、一汽、东风为代表的国内车企,加上唯一的一家民营车企——吉利。
作为创始人的李书福,此前是浙江台州从事摩托车制造的企业家,在1999年,李书福的摩托车厂年产达到了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虽然这点现金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手握这些钱的李书福开始规划他的汽车产业帝国。
这位浙江人显然充满想象力,他的第一桶金来自废旧金属回收,有了点钱就在自家村里开设照相馆,后来他用这些钱去开设了电冰箱厂,等到再有了积累,他又做起了摩托车。如果有谁是干一行、爱一行的话,那肯定不是李书福。
不过,直到昨天晚上,汽车这一行已经让他迷恋了14年之久,可谓最长的一次“恋爱”。当1996年,李书福把自己的亲信,现任吉利宁波基地总裁的安聪慧叫到身边时,他告诉这位刚刚来到吉利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要在台州临海做一个汽车项目。
安聪慧当时十分狐疑,因为他们没有生产汽车的资格,原先申请的是一个摩托车项目。他问李书福,是否要生产农村大街上满处跑的微型面包车,李书福则拍拍自己的奔驰车说,这才是他想要的。
没有生产许可的情况维持了很久。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当时上海大众的普桑售价近20万元。豪情的价格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
不过,李书福再次撞大运。不久,他从四川德阳一所监狱汽车工厂拿到了一个车型目录,车型生产基地从德阳搬到了台州临海。2001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2001年~2002年,在宁波北仑,通过收购日本人的破产钢结构企业,李书福拿到了不到1000亩的土地,这里后来诞生了吉利的第二款车型——美日。加上此前建立的临海基地,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此后,利用汽车项目在地方政府中的号召力,吉利先后在台州、济南、湘潭、成都、兰州等地开出了若干汽车产业基地。虽然吉利的产能2009年在全国整车企业中仅排在第十位,但从生产基地的数量来看,无疑将排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吉利自主技术的研发上,也不断成长。吉利快速地从创始时,无图纸、无模具、无标准的状态中,过渡到拥有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发展上述技术的同时,吉利在2005年登陆港交所,吉利控股(00175.HK)作为李书福的资本平台,成为吉利后来对外实施并购的主体,不管是收购英国锰铜、澳大利亚DSI,还是吸引诸如高盛这样的战略投资人,吉利控股都是资本运转的核心部件。
事实上,李书福本人原先也是个资本玩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他刚刚离开电冰箱业时,参与了海南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后来,中国足球的火爆也吸引充满好奇心的浙江人参与其中,不过这些投资案例都失败了。
资本运作实际不是这位浙江人所擅长的,他的财技更多的是其团队的财技;而吉利之所以能成功,和李书福作为实业家对于产业的敏锐嗅觉分不开。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汽车来自中国,没有天窗、地毯,也不豪华。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当吉利第一次参加底特律车展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持人在吉利展台上如是说。
如今吉利收下沃尔沃,未来的大幕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