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承销商确定 高盛、JP摩根和瑞银入围
本报记者 任家河 北京报道
筹备多年的银河证券A+H上市计划终于提上日程,《华夏时报》记者近日独家获悉,银河证券H股上市的主承销商成员已经从8家投行中选定3家,其中高盛、JP摩根和瑞银证券在遴选过程中得分居于前三,因而入选。另外,有能力承担H股发行的投行如野村证券、中信证券等未在入选之列。
A股方面,由于多年前银河证券就和国泰君安证券(微博)签订了互相保荐对方上市的协议,国泰君安作为银河证券保荐人和主承销商已无悬念。
三外资投行牵头
8月中旬,银河证券遍撒英雄帖,邀请各家投资银行为银河证券香港上市提供建议,经过近1个月时间遴选,最终圈定了高盛、JP摩根和瑞银证券三家在香港影响力大的国际投行担当主承销商。
有接近主承销商的投行人士向记者分析称,选定这三家投行主要原因是,银河证券看重它们在国内的金融机构H股推荐上市方面的丰富经验。
高盛自不必说。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H股上市的背后都有高盛的身影,JP摩根对机构投资者的号召力也不容小觑,而交通银行47亿美元A股定向增发和新华人寿19亿美元的A+H股IPO过程中,瑞银投行团队都予以鼎力支持。
如果能得到三家投行的联席承销,相信银河证券在两地上市并非难事。而且,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银河证券A+H仅募资10亿美元,相对于银河证券229个营业网点、592亿的总资产来说,融资规模并不算大。
不过,来自承销团队的内部消息透露说,截止到记者发稿时,银河证券尚未与三家投行签订最终的承销协议。同样未能最终确认的是银河证券的上市时间,消息人士称,银河证券2012年上市的可能性不大,最快也要等到2013年上半年。
而明年能否成功上市,更多取决于国务院的态度,如果不能取得国务院的“特批令”,银河证券明年上市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
“一参一控”或特批解决
2010年初,银河证券董事长陈有安在出席银河证券策略报告会时就曾表示:“争取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把银河证券建设成优秀的现代金融企业,并争取早日上市。”
时光荏苒,已经过去近3年,银河证券上市仍然在路上,仍然在为“一参一控”而苦恼。
“银河证券的上市小组成立了好几年,之所以一拖再拖未能上市,就是因为有‘一参一控’的限制。”银河证券一位内部人士坦言。
所谓的“一参一控”,是指按《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只能同时控股一家券商、参股另一家券商,适用于所有证券公司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按照与之配套颁布的《关于证券公司控制关系的认定标准及相关指导意见》,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符合“一参一控”要求的证券公司不能申请上市,如证券公司拟在限定期限内申请上市的,应当在申请上市前达到“一参一控”的要求。
而银河证券所属汇金公司及建银投资系下申银万国(微博)、中投证券、中金公司、齐鲁证券、中信建投、瑞银证券等众券商,被允许解决“一参一控”问题的最晚期限是2013年5月31日。现在眼看大限将至,如果继续按照“一参一控”标准来限制,众券商依然上市无望。
幸运的是,银河证券被“国务院特批”的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虽然银河证券相关部门未对这一消息予以证实,但一位接近银河证券上市的人士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奥妙:“2008年颁布的‘一参一控’政策限制了同一控制下的多家券商上市,但当时的管理条例也为特殊情况留了出路,国务院仍然有权力以特批的形式使银河证券不受‘一参一控’政策的限制。”
“也就是说,银河证券要想摆脱‘一参一控’的限制在证监会层面行不通,但在国务院层面是可以放行的。”上述人士分析说。
净资本的制约
银河证券上市,最直接的影响将是补充证券公司的净资本。2011年底,银河证券净资本仅124亿元,远低于中信、海通,甚至低于一些中小券商。
在分类监管机制下,证券公司各项业务规模的扩张均受到净资本制约。净资本与各项风险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40%;净资本与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8%等都要求证券公司尽快扩大净资本。
银河证券在净资本的限制下,与已上市券商的距离越拉越远。当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2011年底的净资本已经达到500亿元和313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当年的中小券商如招商证券(微博)等通过上市融资、再融资等途径,积累了更多的净资本,招商证券在2011年末的净资本就已经完全超越银河,达到145亿元人民币。
借上市推动改革
比上市融资扩充净资本更加紧迫的是,银河证券2010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进入到改革的攻坚阶段,银河证券亟须通过上市来规范公司治理,再为这家老国企注入一剂强心针。
自从2009年下半年胡关金来到银河证券担任总裁一职掀起改革风暴,银河证券市场化改革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虽然胡关金在4个月之后因难以适应而挂靴离去,但后继者顾伟国在继任之初就曾表示“誓将继续推动银河证券已经启动的改革”。
如今,改革已近3年,银河证券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基金研究中心等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已经换过一茬,但银河证券的业绩却一直未见有多大起色。错过了即将结束的IPO盛宴,在低迷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勉强维持经纪业务和资产管理,不落后诸多的竞争对手,如此种种,都为银河证券接下来的改革带来了不少困惑。
“连续3年的内部改革很难继续产生显著效果,同事们都希望能够借助外部力量推动银河再进一步,这种力量就是上市,”银河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该改的都改了,希望上市之后让公司更透明,通过公众股东的力量敦促上市公司发生更多更好的改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