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隽 杨珺
[ 业内人士称,基石投资者高比例认购引起市场的担忧,除了会影响股票的流动性外,从监管层面看,基石投资者集中认购也可能引起股价被操控 ]
“如果你把IPO50%的股票卖给少数几个富人,那IPO的意义在哪里?IPO后股票的表现会像‘死鱼’一样。”一名投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表示,由于目前港股市场IPO中基石投资者的认购比例过高,一些企业上市后股票流动性较差。
在港股IPO市场,基石投资者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基石投资者可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认购,保证发行顺利完成,在市场波动中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大量基石投资者的存在,也显示出背后市况的疲态,有些公司甚至到了没有基石投资者就无法完成发行的地步,新股对基石投资者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玲表示,基石投资者高比例认购也引起市场的担忧,除了会影响股票的流动性外,从监管层面看,基石投资者集中认购也可能引起股价被操控。
基石投资者高比例认购隐忧
基石投资者是指港股IPO时在公募之前,作为战略投资者申购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并接受6~12月的股票锁定期,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知名富豪或所属企业。
在港股IPO中,为了保证发行顺利完成,引入基石投资者已成为一种惯例。特别近几年,基石投资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认购金额上都逐年增加,在港股IPO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0年~2011年,具有基石投资者的IPO数量占所有港交所IPO数量的35%左右,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占比逐年上升。截至7月13日,今年共有43家企业在港交所挂牌,其中10家引入基石投资者,总认购金额达18.5亿美元,占此10家企业总融资金额的43%。
共同基金销售公司(香港)总经理黄展威向记者表示,基石投资者认购比例增加,是因为今年以来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部分内地企业在财务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个体投资者申购IPO股份更加谨慎。
而上述投行人士指出,高比例的基石投资者认购已引起市场担忧,基石投资者集中IPO,股票流动性受影响,且一有大单交易,就可能引发“大涨大跌”,股票价格很容易遭到“大鳄”的操控;而对基石投资者来说也会有一定风险,因为若股价大跌,则在锁定期内基石投资者将承受巨额浮亏的压力。
港交所也曾关注到基石投资者高比例认购的隐忧,早在2008年,港交所就曾考虑限制基石投资者在IPO中的认购比例,但由于在此问题上难以与业界达成一致而搁置。目前,港交所规定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比例至少为全部股票的25%,或者5000万美元,以其中的较高值为准。
“私下协议”玄机
投中集团称,近几年来,PE机构成为港股IPO基石投资者的新生力量,包括外资PE、具有产业背景的PE、银行系PE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等。去年因市况不理想而推迟IPO的部分公司,今年重启IPO并成功登陆港交所,引入基石投资者,是他们IPO成功的关键所在。如IPO日程频繁延期的光大银行(微博)、人保集团,都将引入基石投资者列为承销商的重点工作之一。
汇盈证券董事谢明光指出,上市公司与基石投资者之间可能存在“购回机制”。比如公司为成功上市而邀请基石投资者“折价”认购股票,并提供回购承诺,双方在IPO前达成股票价格协议,若在锁定期后股票表现未能达到双方协商的价格,则上市公司承诺以等于或稍高于认购价格的价格买回公司股票。“这些‘私下协议’成为基石投资者利益的有效保障。”他表示。
而上述投行人士也称,为了吸引更多的基石投资者认购,包括一些对冲基金和PE基金,有些拟上市公司也会私下向这些机构承诺在解禁前的利润情况等,而这些信息不一定会向公众披露;另一方面,这或许会引发企业在上市后,基石投资者解禁前对业绩继续“粉饰”,解禁一段时间后才“变脸”的情况。
谢明光则称,投资机构最关注的还是公司治理状况以及行业前景,也有机构因不看好公司股票前景或相关行业而拒绝承担风险,放弃认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