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写给投资人的一封信(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6日 10:5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美国投资银行业行业性溃败,历史上有三次:第一次是1929年前后,第二次是1968年以后“失去的10年”,第三次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我国证券业在上一轮周期、三年综合治理中暴露的问题,从手段上是美国1929年那一次层级的。

  我国证券业的发展里程,已经浓缩了美国投资银行业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未来的发展,也将面临美国上世纪60—80年代重叠的课题。历史可以浓缩,但却不可跨越,要吸取当下华尔街教训,对于还不够资格的我们而言,从技术操作角度多半是奢谈。

  券商之路———践行现实课题

  “靠天吃饭”与“剩者为王”———周期性是证券业的行业特征,我国证券业的业绩波动并不明显大于其他市场的同业,全球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摆脱“靠天吃饭”的属性。

  于是,证券业反复重演“剩者为王”的游戏。证券业兴衰史证明,只有生存下来,才能够有机会参与下一轮牛市,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熊市生存、布局牛市,跨周期突破———凡事谋事趁早,成事待时。

  根据我国证券市场5年左右的周期推算,任何战略突破的提出到收获,都要跨越周期,需要忍耐熊市的寂寞和牛市的疯狂。

  创新,是屡败屡战的过程,需要试错文化和机制———从美国投资银行1974—1986年具有代表性的58例(汇率连动债、MBS、ABS、CMA等)中,我们发现:创新者享有领先优势,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从构思到成功,平均为4—10年;创新成功概率为5—10%,成功了的案例也是在不断的试错、实践中完成的。

  创新,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过程,不是穷尽“真理”,而是要实践中摸索。

  我国证券业正处在不确定的时期,目前是问题多于答案。如果过了10年或者20年,答案一定更准确。与其探究终极答案,不如践行可确定的现实课题、观察变化中的环境、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