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小市值成长股将成为今年市场主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15:11 第一财经日报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个股点评栏目,仅为证券咨询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分析,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专访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

  李驰:“小市值成长股”将成为今年市场主流

  蒋飞

  从市场里总结来的东西往往最可靠。历史在重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需要看清其中的“道”,这样就易于把握未来的机遇。但是往往多年经验总结和判断的东西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前言不搭后语的股评倒是天天有许多人看。我们的判断不会每次都准确,但是我们有一贯的逻辑。投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这种超前的判断力,并以此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同威”)总经理李驰的博客冠名“不繁,不凡”,是借用英文“Less is more”的汽车广告词“越不繁,越不凡”。投资15年,李驰说,这四个字概括了他最大的心得。

  投资本不应该搞得太复杂,它有一些简单的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公理”,可以衍生出几项基本的操作策略。市场本身是最好的老师,李驰早年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交了学费,然后才开始发现和应用市场的“公理”。价值投资是这些“公理”衍生出的策略之一,但不是全部;包括价值投资在内的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如何应用则是另一个问题。

  或许觉得经常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繁”了一点,最近李驰与一位年轻的漫画家合作,陆续创作了名为“百画投资”的漫画系列。“百画”,指这个系列打算出到100幅的时候集结出版,又与“白话”谐音。李驰想用这种最直白的方式,为普通投资者提供自己15年的投资经验。

  李驰不赞同简单地理解和执行“买入并持有最好的公司”,他的策略是“买入并在公司大踏步地成长为好公司的过程中持有”。这基本上可以解释同威的一退一进:去年八九月卖出万科和招商银行,而其通过股权投资(上市前融资、法人股收购等)而持有的金风科技则在随后的成长股行情中大放异彩。

  去年12月31日,李驰在博客上作了一个今年的股市预测:以内需为核心的消费升级板块将急速升温,小市值成长股将成为市场热点;创业板开幕的“震撼力将超过股权分置改革”,全民炒股将演绎为“全民开讲成长性故事”。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李驰再次重复了他博客中的这一判断。

  1.不是刻意模仿巴菲特

  《第一财经日报》:国内私募界很多人在接受访谈时都会提到“股神”巴菲特,媒体也很喜欢与你们探讨这个传奇老人。你们是在试图复制他的价值投资方法吗?

  李驰:实际上搞价值投资的人很多,并不止巴菲特一个。巴菲特有一个机遇,是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管理了很大一笔钱。加上他的才能和智慧,这笔钱大大增值,使他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二的富人。有很多人做的是与巴菲特在原理上一致的事情,只不过资金少,很多年后即使增值到几亿美元,也没人会注意到他们。

  有人贬低巴菲特,我在博客上写过批判文章;有人膜拜巴菲特,我们也会有所评论。关键在于,我们既不能否认巴菲特成功的投资经历对我们的巨大借鉴价值,也不适合神化巴菲特。

  国内私募投资界真正开始把价值投资作为共识,是2006年4月8日的一次深圳私募会议。这次会议首次在国内提出价值投资,应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且那个时候国内市场也确实非常适合做价值投资,因为很简单,那时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很好的公司,这是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

  当时我们的判断是,这些好公司再下跌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买进去至少不会输很多。你可以注意到,我们这个时候并没有指望这些公司,比如万科和招行,在其后的时间里面可以翻那么多倍,而只是期望不会亏——如果知道能赚这么多,我们那时候也不会再花大力气去找别的项目了,比如股权投资,还不如只买这两只股票放着不动。

  那时我们并不是刻意模仿巴菲特。只是我们的有些策略和巴菲特的方法很类似,但是同威在各个不同的市场时期会有不同的策略。2006年初的时候,价值投资的前提条件大量存在,但是目前形势下恐怕荡然无存。这个时候的证券市场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支撑。

  另一方面,巴菲特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远一点有他基本没赚到“新经济”的钱,近一点有中国石油似乎卖早了。为什么“新经济”的钱,投资微软的就赚到了,投资Google的也赚到了,投资中国的网络股新浪和百度的也赚到了,而巴菲特没有赚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做一个投资者,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多年的投资实践不断摔打,依靠自己的经历总结市场的规律,并应用到实际投资中。掌握了规律和“公理”,我们就可以作出一些合理的预见,并且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最后还要有勇气做出投资行动。“预见—相信—行动”,这就是基本的投资过程了。

  2.买蓝筹也是有风险的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看你在2006年接受采访时对价值投资仍然很有信心,但到了去年9月前后好像已经换了一种态度。这是为什么?

  李驰:2006年底,市场也在讨论指数是不是很高了、是否存在估值泡沫。但是我们预见到,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会加速推涨金融和地产股,因此坚定持有万科和招行并度过了去年“5·30”的市场大跌行情。后来的事实验证了我们的预见。

  去年9月的时候,我们把万科、招行卖了。不能说我们那个时候是看跌好公司,但至少是不看涨了。当然我们卖了以后,股票还有可能涨,这很正常,也有很多机构在我们卖出以后还在买入。但是我们觉得,太热闹以后必然下跌,这是颠扑不破的市场“公理”。好公司的股价被炒得太高,就不是好股票,市盈率水平透支了未来的增长,为什么不卖出呢?这是从市场波动规律中我们总结出的经验。

  从企业角度看,任何一家好公司,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之后,都会进入一个增速放慢的时期。这个时候它仍然是个好公司,但是它的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却不那么有吸引力了,以后也难以支撑高估值。我们说中集是个好公司,但为什么现在它在二级市场上表现很一般并且基本没人太关注呢?就是这个道理。万科和招行将来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总结起来,我们的市场氛围似乎在给投资者一种误导,就是买好公司没有风险,并且一定能赚钱。这恐怕是有问题的。汇丰控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2003年它就到了100港元,这三四年一直在120~150港元,现在受美国次贷影响,开始又向下突破到110港元。如果这些年你一直持有汇丰控股,不但错过了中资概念股和H股的大牛市,甚至还可能损失。

  买蓝筹也是有风险的,有时候可能比成长性题材股的风险还要大。因为好公司的股价会跌,有时候还可能大跌。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