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5周交易数据揭秘:先知先觉机构席位曝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5日 11:48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杨峰

  难以捉摸又影响巨大,这使得所有关于机构的故事,几乎都蒙上了神秘的传奇色彩。

  作为市场中最能呼风唤雨的一个群体,机构投资者坐拥亿万资金,操控或催化着市场方向,再加上每次出手都是数十亿、百亿的资金调拨,来去无迹的操盘手法,通常等市场回过味来有所察觉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功成身退。

  记者最近联系了多家专业数据统计机构,通过专业分析工具,对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机构席位的交易记录的权威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不断去发掘其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那些简单的席位号代码,掀开遮掩的大幕一角,看机构投资者如何上演诸侯纷争、群雄逐鹿的大戏。

  机构逐鹿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数学博士冯一桢在最新发表的专题研究中谈到,在股票市场中,人们普遍关注基金保险券商等大型机构的资金进出状况(净买卖金额),并且希望从这些主力机构的资金流向中能够判断出市场未来趋势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例如握有数千亿资金、持股市值高达数万亿的基金,他们对后市的看法和动作会对市场走向产生绝对的影响,又如政策消息灵通的保险社保等资金,从市场的每一次大涨大跌中,都隐约伴随他们提前的增减仓行为。

  也正是因为如此,主流机构的资金进出状况,一直都被市场当作判断股市大盘走势的一个重要依据。

  那么,是不是机构越大,资金越多,操作就一定越准确呢?

  也不尽然。冯一桢博士指出,在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之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那些受关注度较高的超大型基金并不是判断市场走势最准确的投资者,他们的买卖行为与未来指数走势的相关性上只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相反,一些能踏准市场节奏、稳立潮头的却是一批中型基金和个别保险券商机构。

  而这些上榜机构的普遍特点是,都具有国资和外资背景。

  根据冯向记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在以去年9月21日(市场此时进入最后一波上涨,12个交易日后大盘进入持续调整状态)开始,至今年3个月最后一个完整交易周(春节期间2008.02.05至2008.02.15两个礼拜数据合并为一周),共25周近半年的交易数据为基础,计算所有机构的买卖行为与随后大盘走势的相关系数,同时剔除样本数不足25周的机构,得出了以下前五大正相关性最高(可简单理解为预测最准)的机构席位和前五大负相关性最高(预测最不准)的机构席位。

  在这些上榜的公司中,正相关性最高的五家机构中有三家中型基金公司,其中两家有外资背景。而保险公司席位号的上榜再次证明了保险资金对市场的影响力。

  而对于负相关性最高有高达四家券商席位号的上榜,冯一桢博士的解释是,"中小散户明显成了机构资金博弈的牺牲品。"(券商席位号上榜并不是说券商自己的操作失误非常多,更多反映出的问题是在这些券商开户进行股票买卖的普通投资者的操作失败。)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