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高层访谈:公司治理内外需兼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 11:16 证券日报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分析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随着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了《公司治理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可以看到,自今年3月份启动的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多数公司通过自查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整改计划。“中国正在进行的这项上市公司专项治理工作对于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质量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甫瀚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总裁刘建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但他同时也指出,上市公司治理是一个长期目标,只有内外部力量的兼顾并用,才能真正推动上市公司治理的进程。

  刘建新认为,这项专项治理工作的推出,是将外部的监督与企业的自律相结合起来,查出症结进而落实到行动,加以整改。这样一整套的监管体系以及实施时间的限定,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于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视和决心。随着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上市公司自查报告及整改计划的审查,督促其认真、深入地查找本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广泛征求广大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投资者的监督,将可以使公司的自查过程更具透明性,自查结果更加彻底、全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他同时强调,公司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得以实现是基于上市企业自律性的保持和如何实实在在的加以推动。

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出台的准则法律等,就如同是“藤鞭”或“检测仪”,对上市企业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但却无法代替企业的管理层、决策者们对公司治理的清醒意识和行动的落实。因此,只有内外部力量的兼顾并用,才能真正推动上市公司治理的进程。

  但是,刘建新也指出,由于中国企业历史演变的原因,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模式同时存在,比如:较早的国企、80年代末崛起的民企以及改革开放后层出不穷的外企。不同的企业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企业文化、治理结构、方法论及人员编制和培训等等,甚至就上市公司治理的监管要求,如何有效地加以推进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面对如此多元化的企业形式、分散的商业模式以及不同的政治形态,刘建新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监管机构法律准则等方法论无法完全被当前中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存在模式和意识形态所适用”。要找寻一套完全适合于中国商业文化和企业形态模式的万宝全书,目前仍是中国监管机构和企业有待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他认为近期出台的多项法律法规也都是将此点因素作为重点加以考虑和纳入的。

  另外,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改革,刘建新给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首先,以“市场”这样一个条件来作为改革的动力,即把“风险”和股东市值回报相挂钩,形成正比。如此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市场”就能以达尔文进化论的理念衡量企业的效率如何,进行“自然选择”,最终“优胜劣汰”;其次,重点培养上市企业管理者们的公司治理意识,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企业只有依靠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有高效的运作,才能保证企业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下发展壮大;第三,证监会等监管机构要长期的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广和教育,要充分实施监管手段,将公司治理的意识灌输给上市公司,并落实到行动;第四,上市企业应加强人员的培训,同时引进外部专业资源辅助公司对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有效展开。

  资料链接

  甫瀚作为一家致力于独立内部

审计、商业风险咨询和技术风险咨询服务的国际性机构,已连续两年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报告主要从股东权利、对股东的平等待遇、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董事会和监事会等六大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调查和分析。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