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团“求金若渴” 相中全柴动力欲借壳上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0日 07:44 证券日报 | |||
本报记者 潘霓 全柴动力(600218)今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接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通知,该公司正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公司股份事宜进行接触。 这让吉利上市取道“全柴动力”的传闻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或许受上述消息影响,近日全柴动力在二级市场上也颇有表现:近20个交易日不断攀高,股价从7.20元一路疾升至昨日收盘时的9.3元。这正说明资本市场对这一动作是持肯定态度的。 吉利求金若渴 作为汽车界的鲶鱼,近半年来,吉利控股动作频频。 2002年12月,吉利和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签署了一项技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后者为吉利提供时尚轿车“流动城堡”的整体设计方案,吉利集团为此将耗资4000多万美元。同月,吉利集团又与韩国大宇国际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先后共花3000万美元从韩国购买技术和各种生产设备,并计划联合打造新车“中韩1号”。 2003年,吉利的中长期规划——“骏马”、“猎豹”、“雄狮”三大工程也开始实施,最终目标是要使吉利汽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10%,其中2005年实现产销轿车30万辆,2010年实现产销轿车100万辆,而到2015年则要实现产销轿车200万辆。这三大工程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更大。 而按照吉利公布的数字,2002年吉利实现销售收入30.58亿元。但吉利自称,仅正在建设中的浙江台州吉利汽车工业城总投资就高达49.1亿元,研发也投入了2亿元。无论怎么想,吉利营运的现金流压力都不可小觑。 上市步伐加快 解决资金问题,银行贷款是个法子,但上市融资更是一个好渠道,而吉利想上市也是一个公开的事。按照其原来的上市计划表,年中香港上市,年底国内A股上市。 显然,资金流的压力迫使其加快了上市的步伐。 3月12日,原来的“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迁址杭州,同时对集团和各子公司间的资产进行了调整,这被普遍认为是为即将到来的资本运作理顺内部关系。 3月,吉利集团CEO徐刚就与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国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贺学初在深圳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合资组建并共同经营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 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是,国润控股以现金4至5亿港元的形式投资吉利集团旗下的浙江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账面净资产出资,国润控股以现金形式出资,吉利集团将拥有50%以上的股份。 而来自吉利内部的消息称,吉利CEO徐刚在内部场合曾表示,今年6月份,吉利将和目前正在谈判中的上市公司签订协议,买壳上市,而不是计划中的年底。 这也和4月份的一则新闻相吻合:其时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上,曾有记者问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吉利何时在国内上市?李书福的答复是,如果不出预料,两三月内吉利的股票将出现在国内A股市场。按照时间推算,也应该是在六、七月间。 好壳全柴动力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最快的上市方法是借壳。其间,多有消息称,申华控股、ST松辽与吉利都曾执手相望,但有关全柴动力的传闻则最为引人关注。因为,借力全柴动力,吉利不仅可获得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更重要的在于吉利可借全柴动力的发动机完成其产业链条的纵深一体化。吉利目前使用的是天津夏利提供的丰田8A发动机。在未来的扩张中,发动机将对其形成掣肘之势。有了全柴动力,则两者皆备。 全柴动力总股本28340万股,流通股本10140万股,主营业务为单缸、多缸柴油发动机的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小功率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 2002年该公司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全柴动力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增加1.087954亿元,增长24.32%;实现净利润1064.04万元,但主营业务利润较上年减少2248.11万元,下降28.24%;净利润较上年减少2057.87万元,下降幅度达65.92%。但业内人士认为,该公司没有隐性问题,不会带来后遗症。尤其是2002年以来,该公司多缸柴油机业务有了实质性进展,同比销售迅猛增加,目前该公司多缸机已逐步取代了单缸机的支柱地位,既避免了低端产品的无序竞争,又开辟了新的客户群体。 另外,全柴动力的股权结构比较简单,其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625亿股占57.34%,无论是要取得相对控股还是要取得绝对控股权,只要搞定此一家即可。而全柴动力的第二大股东是福田汽车,全柴集团与福田汽车又交叉持股,二者形成的战略伙伴关系,也为吉利的进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