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者享受更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重要部署同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及“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等要求是紧密相连的,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已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后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的目标,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处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总体上看,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教育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高收入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但比高收入国家还低30多个百分点。我国区域和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平衡,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等方面结构性缺口很大,人力资源开发环境有待优化。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通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就是顺应新时代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需求的关键举措,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第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策基点,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动员令。因为教育发展周期长,教育现代化步伐需要适度超前于国家现代化。教育要更好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多样化要求,就必须优先加以部署,提前做好准备,在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立足世情国情,在巩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础上,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是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人口红利”趋弱形势下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举措,是实现教育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科技迅速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多样化需求的基本对策,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持。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出版,本报有删节)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