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11月25日晚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中,赵无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成交明星,个人实现了6.045亿港元的成交额,其作品《29.01.64》以2.02亿港元刷新了个人成交的拍卖纪录。其中35%的拍品超估价成交。作为最具声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赵无极的艺术风格和市场形成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

    法籍华裔艺术家赵无极(1921-2013)生于中国北京,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赵无极在西方抽象绘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并影响了大量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来自赵无极基金会的信息显示,赵无极在1935年至2008年间,约创作了1800件作品。这个数字包括了他的纸本作品(素描、水彩、水墨),装饰性艺术品(地毯、挂毯、陶器和瓷器、舞台布景),同时约有400幅邮票。

    赵无极的作品正式进入市场是在1949年5月,克兹画廊(Galerie Creuze)为赵无极在巴黎举办了首次个展,一共展出三十六幅作品。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的馆长伯纳德·多里瓦(Bernard Dorival)为出版的画册做了序,而雅克·维隆(Jacques Villon)在参观画展后邀请赵无极参加杜勒里沙龙(Salon des Tuileries)。这场展览为赵无极赢得了业内声望、更多展示机会和更为高端的展示平台。1950年,法国艺术商皮埃尔一次性购买了赵无极12幅作品,并成为了赵无极的代理商。此外,马蒂斯的儿子所经营画廊与赵无极合作得也很好。这位画廊老板去世后,赵无极的作品转由马普画廊来经营。

    1957年,赵无极把艺术视野伸向美国,与库兹画廊正式开展了合作。库兹画廊的主人萨缪尔·库兹(Samuel Kootz)鼓励赵无极创作一些笔触更为轻松和灵动的大尺幅作品。两年后,在库兹画廊的大力运作下,赵无极在美国举办了大型个展。借此时机,赵无极结识了诸多美国画家,其中包括对他的艺术风格转变产生影响的法兰兹·克莱恩(Franz Kline)。

    上世纪八十年代,赵无极开始了与台湾画廊的合作。1980年,台北的版画家画廊为赵无极举办个展,成为第一家在台湾展出赵无极画作的画廊。1983年,赵无极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他的作品。赵无极1980年代的创作步入了蜕变期。他进一步突破“山脊式”构图的格局,从“聚”走向“散”,创造出一种中空的结构,或者故意偏移中心,让画面构成显得更富有动感。其次,水墨已不再是油画中的边角点缀,这在1980年代后期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将颜料稀释,在油画中融入了更多水墨趣味,画面中具有尖锐对比、冲突的笔触已很难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温润的“虚”,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1990年代后,赵无极已经成为东西方艺术交流中的典型符号。1994年,赵无极获日本裕仁天皇及皇后接见,被授予日本天皇绘画奖。2002年,赵无极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2003年,当选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会员。同年,赵无极荣获法国军团二级勋位,希拉克总统亲自为他授勋。2010年,赵无极的三联画“向莫奈致敬”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在法国厅展出。

    毫无疑问,赵无极独特的人生历程和融汇中西的艺术追求,让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如果没有在西方生活、求艺的岁月,赵无极难以触碰到“正宗”的毕加索、马蒂斯、克利、克莱恩等那些给予他无穷灵感与能量的精神命脉。如果没有对于故国的热爱,长期生活在西方的艺术语境中,赵无极也可能被滚滚红尘所掩盖。赵无极的成功之处便是在东西方艺术的和鸣中,成功地沟通了“抽象”与“意象”的世界。这种艺术上的成就,经由其夫人弗朗索瓦女士的大力推广,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追捧,也因此在不久前结束的佳士得秋拍夜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销售成绩,成为最受追崇的华裔当代艺术家。(编辑 董明洁 许望)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