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7日10:22 英大金融

  普惠金融伴舞宏观经济

  联合国、G20、世界银行和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均强调支持小微企业、支持三农、扶贫贷款等。实际上,普惠金融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含贷款、支付、保险、查询、汇款和存款等六项基础的金融服务。近年来,普惠金融的内涵不断演变,外延也有所扩展。

  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统计143个国家的普惠金融指标,中国账户拥有率为79%,比2011年提升15个百分点,也高于G20的平均水平(76%);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账户拥有率分别为 84%和74%。

  普惠性的信贷服务,可以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动能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普惠性的支付服务,可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交易瞬间完成,边际成本接近于零。总体来看,普惠金融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在个体层面,它使个体在经济波动时能够平滑消费支出,降低流动性风险,提升财务健康度,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在行业层面,促使金融机构将信贷资产分散到更广泛的客户群,避免集中于少数大客户和重资产的周期性行业,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在社会层面,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缩小贫富差距,避免马太效应,培育中产阶级,提升社会平等和稳定,孕育稳定的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服务可以使经济参与者产生海量经济足迹,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是大数据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僵硬,冷冰冰的数据分析难以涵盖现实情况的多样性,固化的模型容易被人为制造的垃圾数据刻意误导。传统的金融服务离不开“软信息”,例如信贷员在做出决策前既要分析客户的纸面数据,也需要日常与客户及其关联方直接开展沟通来作出判断。美国一项研究表明,银行在关闭网点后,会逐渐失去网点周边客户的“软信息”,对其信贷决策产生了不利影响,需要在“硬数据”与“软信息”之间找到平衡。

  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金融乱象。这要求我们在大力提倡普惠金融的时候,必须要强调合法、合规开展业务,要警惕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违法和欺诈行为。必须坚持有牌照才能经营,监管要做到全覆盖,同时要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特别是要避免踏入“庞氏骗局”。借鉴美国经验,需要对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开展尽职调查,而不是盲目扩张金融服务。随着普惠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们需要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同步加强能力建设,探索相关重大问题。

  普惠金融对宏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它促进增长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节约劳动时间。期待普惠金融在国民经济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