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13:19 一财网

东南亚各国艺术的共同之处?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说,没有,也有

钱梦妮

当东南亚地区的几个国家在过去二十年间以节奏不一的步调发展艺术时,“邻居”中国艺术体系发展之迅猛令它们感到震撼。

“想想你们有那么大的市场,超过13亿的人口,这与东南亚地区相比,差别太大了。”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11月23日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黄雅君出生于马来西亚,在英国读书,2014年接手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之前,担任巴塞尔展会东南亚地区贵宾关系经理,对于东南亚艺术发展状况的了解颇为详细。

“东南亚很多国家开始发展艺术的时间比中国要早很多,但是(它们)不像中国可以集中各方优势共同推进,而是这边一点,那边一点,甚至有的在前进,有的还会后退,力量很分散。”她说,“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画廊一度都做得很好,但持续性都有欠缺。”

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第六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参展画廊名单里,来自东南亚地区的画廊只有九家,在总计达248家的名单中有些形单影只。

其中一部分原因与局势动荡相关,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艺术家自己的理念。

据黄雅君观察,相当多的东南亚艺术家获得一定成就后,更倾向于与一些非营利机构合作,支持年轻的后辈创作者。当然大家都很珍惜参加国际级别大型展览的机会,但整体而言他们更注重本土成长,令艺术群体与市场的关系显得比较疏远。

大约十年前,一批来自中国台湾的画廊、美术馆开始对东南亚艺术产生兴趣,比如诚品画廊、索卡艺术中心。它们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收藏了一大批来自菲律宾等国艺术家的作品。而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艺术机构则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这片区域,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东南亚艺术版图的扩张与嬗变。

1999年正式开始的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1993年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创立的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都体现出早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觉醒之前,亚太地区的交流概况。

东南亚地区的艺术想要合力发展,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应对彼此的巨大差异。这与中国的情况非常不同。

人们倾向于把东南亚国家想象成一个整体,但是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连殖民文化都存在极大差别,昔日宗主国的差别、民族传统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各种差异。“所有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可以讲。”黄雅君说,“可是大家有没有共同之处?没有,也有。”

比如所有人都饱受困扰的身份认同问题。

“我自己的身份就常常让别人感到困惑,我看起来可能是中国人、韩国人或是日本人,结果我并不能说中日韩的语言。我的中文很烂,但可以说广东话,因为是海外华裔,可以说马来语,因为那是我的家乡。大家看到我的第一反应都是,你的英语说得真好,我只能说谢谢。”黄雅君用母语水平的英语说,“所以我们会对过去产生质疑,想要重新书写历史。我们都不喜欢被人叫做‘老外’,可也许是我们自己定义成了这样。”

这也正是东南亚文化最具魅力的所在。所有人都有着复杂的身份,每个人都要说至少两种语言,大家可以同时使用东西方的方式思考问题,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

“每个国家的艺术风格、整体样貌、发展艺术事业的方式都各有不同,但是我觉得只要你试着把所有的节点都连接起来,把亚洲看作是完整的一体,那么它其实非常活跃。亚洲艺术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因为经济的原因,因为大部分国家都不属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们与西方又是如此不同。”她说。

“现在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一区域。”黄雅君说,“当然,我们没有西方当代艺术那么久远的历史,不会动不动就有个老牌画廊说自己是祖孙三代经营。大家最常说的就是,亚洲人学习速度迅猛。东西方两边对时间的理解也不相同。”

“但是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亚洲相对处于比较优势的位置。而且我们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以及大量充足的人口。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骄傲,在努力追赶西方世界艺术发展进度的同时,还要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她说。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