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7新浪金麒麟论坛”上表示,中国的产业结构不适应经济环境的问题长期存在且没有得到本质性解决,主要是存在四大原因。

一是受长期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决定一切在很长时期内都存在。即使8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但行政因素一直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这就形成了行政主导下的结构性失衡。

二是长期以来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都被混合在一起,这导致行政手段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强大。

三是中国各部门、地区乃至企业之间都存在攀比的现象。一旦别人定的增速目标是8%,那么我一定要把目标定在9%。在这样的攀比背景下,大干快上现象频发,但质量、市场并不能保证。

四是中国发现错误比较困难,往往是要到中央都意识到问题了,才能发现错误,但等中央感觉到问题,时间又晚了,错过最佳改革时期。

“消除结构性失衡一定要改革发展方式,不能像以前一样通过鼓励消耗资源来完成数字上的任务,而不理会产品是否可以卖出。要把发展方式从数量型、速度型改革为质量型、效益型,就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厉以宁表示,“但这其中的阻碍有两个,一是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承担风险或放弃即得利益,难以有效推动改革;二是政府担心引起一些经济中的副作用,如改革中的失业增加等。”

此外,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注重生产效率,但这只是一种微观效率。在更大的宏观背景下,还要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即用某种方式配置资源可能产生A效率,如果换一种方式配置资源,可能就产生A+1的效率。这种效率投入产出都没有变,但配置的方式变了,就产生了新的效率,这是宏观的经济效率。如国企改革就是为了增加国有资本的增量,增量从哪里来?就是从重新调整配置而来。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