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20:24 一财网

社论:把握技术升级窗口期

社论


中国经济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阶段,转型升级成效如何,取决于劳动力老龄化与新技术新经济的赛跑。随着近年来一波新技术的兴起,未来五到十年应该是关键的时间窗口期,中国经济能否避免“未富先老”,要看能否抓住这个窗口期。
工信部等十六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 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旨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能,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
《指导意见》体现出高层对制造业一以贯之的关注。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的核心话题。此前,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务院也曾公布《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等政策文件,都是为了推动制造业发展。
实际上,随着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中国制造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德勤公司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共同编制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认为,未来五年内,美国有望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届时中国将位列第二。
危与机并存。近年来,制造业出现了一波技术升级的浪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进入了新的发展水平,并开始进入产业应用。全世界的制造业乃至经济形态正在重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新机遇。在传统优势行将衰竭之际,有了新的发动机。
在这一波浪潮中,中国较为领先。以机器人(基础形态是机械手臂)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方式正在快速普及,带来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机器人与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组合,推动了工厂由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生产线的柔性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缩短产品的生产和交付周期,满足快速变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据测算,在3C行业,工人综合成本为7万至8万元/年,1个机器人工作站可替换2至4个工人,机器人工作站成本为15万至16万元/套。综合考虑各类生产效率的情况下,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投资回本期小于1年。中科院院士何积丰认为,机器人行业的高速发展将使我们摆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2025年机器人的工业产值预期可以达到4.5万亿美元,可以代替7500万人的工作。
不过这同时延伸出两个问题:一是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难题,二是新技术浪潮不但是中国的机遇,同时也是全世界的机遇,中国制造站在新的竞争舞台上,如何打造出新的竞争力。
对技术进步与失业的矛盾,需要向历史中寻求答案。自工业革命以来,新技术不断涌现、旧岗位不断消失,劳动力随之在各产业领域迁徙,潮起潮落。制造业中分流出的劳动力转向服务业应是大势所趋。当然,知易行难,这个过程中的就业衔接,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至于中国制造如何形成新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指导意见》里也隐含着答案。产业发展不全靠技术,它是一个生态系统。《指导意见》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改善制度供给,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人才激励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以及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等,都在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不只是爱迪生式创新,而更是熊彼特式创新,即包含商业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效率提升等广义范畴。这是技术所需要的土壤,也是中国制造业新竞争力的源泉所在。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