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1日10:27 债券

  中债评论:深化利率市场化正当其时

  钟言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是要素价格市场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过去的五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协调推进,在“放得开”、“形得成”、“管得住”等领域都取得关键性进展。

  一是存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浮动。从2012年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到2015年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改革迈过了不可逆的决定性阶段。二是市场利率体系逐步形成。在放开利率管制的同时,大力培育带有基准性质的市场利率。2013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相继建立,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2016年,央行网站公开发布国债、商业银行债、企业信用债等三条代表性中债收益率曲线,标志着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债券收益率向银行体系资产和负债端的影响和渗透,并日益获得决策部门和市场整体的认可。三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践特点的利率调控体系正在酝酿。央行努力打造以一系列政策利率为基础的利率走廊机制,并把单一M2指标发展为M2和社会融资总量并重的数量指标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仍面临许多改革推动和政策抉择,以便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惊险一跃”,适时去掉官定存贷款基准的尾巴。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仍由官方确定并公布。未来何时取消,是直接取消还是经历一个简化期限(如只公布一年期)和方向(如只公布存款利率)的过渡期,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并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制约。

  首先,强化微观主体预算硬约束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银行体系虽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体系,但资产管理产品的刚兑,有可能对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产生逆向选择;对资本节约的过度追求特别是规避资本的“擦边球”行为,也会削弱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审慎体系。实体经济中,地方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对成本的钝化,金融机构对此类主体风险认识的钝化,也会削弱利率市场化的配置效率。

  其次,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机制。其核心突破口仍然是债券市场,即要通过有序打破刚兑,形成科学合理的信用定价;引导银行建立内部信用评级机制(最起码有运用第三方隐含评级矫正外部评级的机制),将债券市场利率纳入内部资金定价(FTP)机制中。而债市本身尚有不少待完善之处。

  最后,要形成中国特色的利率调控体系。其核心特点可能是:逐步过渡至以利率调控为主、数量监测为辅;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侧重在债券市场的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运用一系列(多期限)利率构建利率走廊,逐步收窄短端货币市场利率走廊宽幅。这一过程还有待和市场磨合才能最终定型。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