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15:45 英大金融

  刷脸,但不能“丢”脸

  文 | 本刊记者 彭慧文 本刊特约记者 张莉兴

  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显而易见的技术漏洞,而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都是唯一的,不可再生,如果储存这些信息的数据库遭到恶意攻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进入九月份,“刷脸”成了最热门的词汇。先有蚂蚁金服、京东、苏宁等互联网金融巨头上线“刷脸支付”,后有传统金融的代表农业银行推出“刷脸取款”,作为苹果公司今年 One more thing发布的 iPhone X则集成了“刷脸解锁”,让有关人脸识别技术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

  用脸解放双手

  虽然均被冠以“刷脸”一词,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具体做法差异很大。

  热度最高的苹果手机刷脸解锁,属于比较保守的应用模式。将采用指纹识别的 Touch ID替换为采用人脸识别的 Face ID,拿到新手机,用户将脸部信息录入其中,然后只需对着屏幕看一眼,便可以安全地将手机解锁。这与指纹解锁实际上没什么两样,只是把人脸作为了一种密码替代物,并没有让用户比原来节省任何操作环节。

  相比较而言,农业银行刷脸取款“进步”貌似更大一些。刷脸取款流程为:第一步,点击 ATM 机界面上“刷脸取款”按钮,界面跳转到拍摄页面,系统对取款人脸部进行抓拍,随后自动跳转到身份核验页面;第二步,输入身份证号码或手机号码,核验通过后,界面上将显示取款人名下的所有农行卡卡号;第三步,选择卡号,输入取款金额;第四步,输入银行卡交易密码,ATM 机就开始吐钱了,整个流程稍显繁琐。其实,这也怪不得农行,中国人民银行曾在2015年12月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支持商业银行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开立个人银行账户,但只能“将其作为核验存款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以人脸作为银行账户的唯一证明,与规定不符。然而不管怎么说,农行依靠这套操作成功地让用户甩掉了取款必带卡的麻烦,让“卡时代”离我们又远了一步。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顾虑显然要小很多,对人脸识别的应用也更具创新性。支付宝在杭州开通了刷脸支付商用试点,进行过实名认证的用户均可以在支付宝APP上开通刷脸支付功能,就餐时,在自助点餐机点餐,随后进入支付页面,第一步,选择“支付宝刷脸付”,进行人脸识别,机器会将消费者的脸部与其身份证照片做比对;第二步,输入与支付宝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确认后即可完成支付。从用户的直观感受来讲,人脸成为了账户的唯一证明,操作流程比手机扫码又简化了不少。在苏宁的第一家无人店苏宁体育Biu内,则在力推所谓“无停留、无感知”付款,消费者以正常步行速度通过付款通道,便会有摄像头自动进行人脸识别,同时有其他设备识别所购商品,之后购物款就直接从用户人脸绑定的苏宁金融账户中扣除了。

  如果不考虑安全因素,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尝试,才真正发挥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价值。在移动支付时代,手机等移动设备逐渐取代了现金、银行卡,成为日常小额支付的首选工具,但这绝非终点。当前,以刷脸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正在让用户摆脱移动设备的束缚成为可能,用“靠脸吃饭”的方式,在支付环节彻底解放了双手。

  信息泄露是最大问题

  然而,安全因素却又是支付环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毕竟涉及到大家钱包的安全性,无论对于用户,还是对于服务提供商,都需要格外的小心。

  归结起来,当前用户担心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第一,被动采集,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必须主动采集不一样,人脸识别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会不会有坏分子架台摄像机就可以随意在大马路上“收钱”了?第二,身份冒用,双胞胎、面相相似的人是否有可能被误读?坏分子是否可以利用照片、录像、3D头套盗用他人账户?第三,可辨识度,化妆、整容、年龄增长与疾病,都会造成脸部特征的变化,机器是否可以辨认得出?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仔细想,这些问题又都不是问题。自从马云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演示刷脸支付,到支付宝将其投入商用,已经过去了两年半的时间,这么长的完善研发周期,如果普通消费者很容易想见的问题开发者们都注意不到,是否也太低估工程师们的智商了?苹果公司以“只应用成熟技术”闻名,如果Face ID漏洞百出,也犯不着推出它来打自己的脸。

  当然,应该认识到,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新技术更有可能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新的问题,不过,相信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不断的软硬件升级来很快弥补。

  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显而易见的技术漏洞,而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与人工设置的密码不一样,每个人的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等,都是唯一的,不可再生,若大量生物识别信息集中沉淀到服务提供商手中,一旦数据库遭到恶意攻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谷歌正是因为担心人脸识别技术被坏分子利用,明确地拒绝了这场技术开发盛宴。

  其实,针对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利用问题,很多国家都在论证,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如何防止个人生物信息被滥用,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外公司更重视这一点,因此iPhone X用户的人脸信息都被存储在用户手机的一个安全芯片内,不会上传至服务器或云端,这样就就减少了泄露的可能。但是如果这样操作,人脸识别技术便注定只能作为一台手机的密码来使用。

  支付宝们若要将刷脸支付大范围推广应用,这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