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15:45 英大金融

  外白渡桥的金融魅影

  文 | 吴福明

  历经沧桑的外白渡桥,成为沟通老上海工业中心与金融中心的纽带;基于PPP的市政建设思路,让上海早期的开发空间大大拓展、开发效率不断提高。

  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道台(清代官名,又称道员)宫慕久为避免华洋杂处“有碍风化”,便将上海县老城墙外以北靠黄浦江边的800多亩烂泥涂租给了洋人。可令他想不到的是,20年后这里的花园洋房、银行钱庄、西式旅馆、舞榭歌台拔地而起。

  作为“二房东”的租界当局其时穷得叮当响,“造”城的钱从何而来?原来早期的租界大到路桥、市政厅,小到毛厕,都闪现PPP与市政债的影子。作为老上海著名地标的外白渡桥,本身即是市政金融的产物。

  开埠之初,苏州河两岸没有桥,人员来往靠船“摆渡”。自苏州河南北两岸劈为租界,南来北往的商务活动陡增,尤其是上下班的洋行职员深感不便。1854年,成立伊始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以25年特许收费权的条件向社会招标,引入私人资本在苏州河口附近建桥。来自怡和洋行的高管威尔斯等创办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标,此前,他牵头19个洋行经理和鸦片巨贩,招股120股共12000银洋专为此次招标而来。1856年,这座名为“威尔斯”距现今外白渡桥十几步处的大型木桥终于建成,桥长137米多,宽7米有余。桥当中处可以升启,以供大船通过。桥的两头设收费亭,人过桥时收一文钱,车加倍,1863年后,“过桥费”提高一倍,洋人为方便可选择购买月票,定期与“苏州河桥梁公司”统一结算。

  因为过桥费,威尔斯及其股东们从这座桥上赚了不少钱,却鲜少花钱来进行必要的维护,时间一长,桥基开始腐烂。工部局多次发文要求大修,但公司总是置之不理。1872年工部局以40000两的价格将此桥收购,收购款来自其发行的市政公债。工部局将威尔斯桥收购之后予以拆除,这一次,它准备亲自上阵,在原桥东边十几步处重新修建一座木质浮桥,建桥资金也是靠发行“苏州河桥梁公债”来解决。1873年,此项公债发行21000两,共有9个个人和3家机构参与认购。

  正是有了外白渡桥,上海早期的开发空间大大拓展,开发效率不断提高。1907年,桥本身也从木桥变成了铁桥。桥之北边沿江地带的杨树浦很快便形成了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这里诞生了诸多第一: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第一家机器织布厂……南边的外滩则逐渐发展成为金融中心。自此,外白渡桥便成为沟通上述工业中心与金融中心的纽带。

  说到公债,早在1854年,工部局即有市政公债的广告出现。自1862年后的50余年间,公共租界市政公债的发行十分频繁。早期的市政公债利率高达8~10%,颇有吸引力,之后利率逐渐回落到5~7%。公债偿还期限短则5年,长则达30年。其用途除了一些年份的电气公债外,基本上用于市政建设。公债以租界当局的税收为担保,但由于市政工程耗资太多,租界当局还得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1860年代初,工部局在租界的排水与供水系统预算为132800两,而其时工部局的全年收入只有13000两,发行公债后,资金缺口仍较大。出售特许经营权,引入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共同参与城市水、电、公共交通的等市政项目,即PPP机制,便成为工部局的“救星”。

  1863年,英国商人史密斯等募资10万两成立“上海自来火”,三年后,神奇的“自来火”便照亮了外滩。尝到甜头后,工部局又将租界内给水工程的专营权售于“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883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在杨树浦诞生,从此上海结束了此前的老式取水法。租界当局给予该公司的特许收费权则是:对所有接水进屋的用户,水费按房租的5%收取,之后在工部局的支持下,这家公司的业务非常红火。1905年工部局为认购自来水公司新增股票,还专门发行了5万英镑的市政公债。至1931年,杨树浦水厂日供水能力已达20万立方米,成为其时远东的No.1。股东们也获得了稳定、丰厚的收益。百余年过去了,这家水厂迄今仍在为大上海供水发挥重要作用。

  PPP也好,市政债也罢,政府的信用与服务至关重要,为了吸引民间资本介入市政项目,除了赋予专营权外,租界当局还在其预算中划出一块来建立专门的基金用于偿债或贴补民间资本。 早期的道路码头委员会曾对英租界内每亩地征收1元土地税,建立了“偿债基金”,随后又开征了“码头捐”,后来“码头捐”取消,增加了土地捐税与“房捐”。为了推进市政金融业务,工部局还牵头成立了专门的市政投资银行。孙中山先生曾对上海租界通过租客和业主自报房价以定税额,建立“偿债基金”的做法大加赞誉。他在一次欢迎会上称:“今吾人以无钱故,而不思整顿地方…其巨大费用一时或无从筹集,可以地方公债法举办之…故莫如先行报价抽税之法…谓整顿市政之费无从出者,吾不信也!”

  短短八十年间,昔日的荒郊野外变身为远东第一商埠。从外白渡桥到杨树浦水厂;从道路码头委员会到市政投资银行,金融的力量无处不在!如今120岁的外白渡桥的确老了,2008年曾整体迁入工厂“疗养”了10个月,前不久又受到土方车的撞击而“小恙”。然而这座承载上海城市历史风貌的“外婆桥”背后折射的市政建设思路却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系经济史博士,专注研究证券、土地金融及其文物收藏)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