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董事长钟玉:只有颠覆性创新才有未来

  王迎春

  十九大期间,67岁的康得新董事长钟玉马不停蹄地在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各国穿梭,与多家国际材料行业领军企业洽谈合作。他所领导的企业康得新(002450.SZ)及其控股股东康得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新材料行业的标杆,在多个领域打破国际巨头的封锁与垄断,争得产品定价权,为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

  为支撑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康得新及康得集团走的是全球化布局,目前已经在全球8个国家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并与22个国际顶级高校院所合作。

  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替代、追赶、创新、引领不断地被钟玉提及。据悉,每年康得新自有产品自我替代率高达60%。

  从替代到超越,最后走向引领

  截至2017年10月17日收盘,上市仅7年的康得新,市值已高达808亿元,它将3400余家上市公司抛在身后,跻身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100名之内。在此前公布的2017年半年报中,康得新营业收入超过60亿元,净利润超过12亿元,且两项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分别是33.16%和35.32%。

  丰厚家底靠什么挣来的?放眼康得新的产品线,答案自在其中。

  为康得新奠定家底基础的是2002年投产的预涂膜生产线,“15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领先全球,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并且在全球市场拥有定价权。”钟玉介绍道。把康得新带入蓝海的则是光学膜。2013年11月,年产能2亿平方米的光学膜生产线通过三年时间打造投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唯一全产业、产品全系列的光学膜生产基地,直接把公司2014年营业收入从30亿带入50亿元阶梯。此外,康得新与康得集团联手打造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已于2016年投产,其技术打破了国际巨头40年的封锁与打压。

  “别人做过的,不做,别人做得好的,我们更不做,我们只做别人没有的。”这句话被钟玉在多个场合提及。为什么坚决避开低端化竞争,迎难而上争当世界第一?

  在钟玉看来,中国经济以前以资本驱动、以低成本劳动力推动低端产品的发展,这条路已经走到头了。“未来,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走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其制造业与实业也走到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钟玉说。

  “通过创新转型,不断进行全球高端技术整合,资源整合,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纵观康得新、康得集团的创业创新之路,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钟玉总结道。

  创新有两种,一为改进型,一为颠覆型,康得新选择的是后者,对此他解释:“民营企业发展初期,规模不够,没有优势,别人干得好的,你没有可能去做,你只能靠在冷门行业中去创新,而且,只有颠覆性创新,你才可能有未来”。

  以第一个产品预涂膜为例,“那就是中国以前没有的。”他说。康得新1998年开始推动预涂膜项目,2002年,第一条产品线投产,自2012年起,超越印度COSMO成为全球第一大预涂膜生产商。

  预涂膜全球市场需求总量300亿,空间有限,康得新上市之后,如何推动企业升级发展?彼时,钟玉开始重新思考企业战略,并把眼光瞄向了广泛应用于工业多个领域的光学膜。例如,收音机等电子产品用的锂电池,其包装材料铝塑膜的基材,国产化率只有3‰;用于海水淡化的反渗透膜,国产化率只有10%;汽车隔热膜之前全部依赖进口;光学膜还广泛用于医疗、电子、汽车等领域的胶粘带产品,中国高端市场需求2000亿,100%依赖进口。为此,康得新提出目标:在这个领域,不断地进行颠覆性创新,从替代到超越,最后走向引领。

  然而,光学膜技术已被国际巨头垄断,国内某机构做了八年都没有突破。“2011年我们宣布进军光学膜,提出要打造全球规模最大、唯一全产业链、唯一全系列生产线,当时没人相信。”钟玉回忆,结果2013年11月,光学膜一期宣布投产,仅3年就刷新了市场对康得新的认知。

  一年前的杭州G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总结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路:以创新之钥,打开经济增长之锁。以此而论,康得新的发展正是踏在时代的节拍上。

  未来已来,靠的是前瞻性布局

  “今天,奥迪、宝马、沃尔沃、奔驰以及国内30家汽车厂商的汽车部件碳纤维轻量化都有康得新参与共同设计。”钟玉说,“我可以骄傲地说,康得新将会垄断中国汽车轻量化的未来。”钟玉能做到吗?

  事实上,在光学膜落地投产以后,钟玉的目光就落在碳纤维材料上。“2012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思考这个事,因为这个项目风险很大、困难很多。”他回忆。

  以2016年数据为例,中国碳纤维总需求量1.9万吨,国产的只有3400吨,其余1.6万吨全部靠进口。多年来,国内有几十家企业从事碳纤维生产,但只能生产出低端产品T300,而这款产品的定价权被国际巨头牢牢把控,使T300在国内处于地板价。“在高端产品,国际巨头封锁你,比如T700、T800,他规定你只能用于某产品生产上。”钟玉说。

  在高低端两头重压下,国内这几十家企业几乎没有盈利,一些生产线已成废铁,多家企业的数十亿投资折戟。

  然而,钟玉却敏锐地判断,碳纤维在民用航空与汽车工业的应用,意味着一个工业时代的到来。2013年宝马推出全碳纤维汽车,直接带动碳纤维在汽车工业的应用。“中国钢产量40%用在汽车上,如果汽车使用碳纤维,这个量不得了。”

  一年之后,钟玉觉得已然看清碳纤维的市场前景与切入口,于是于2013年迅速启动,并提出目标:通过全球化合作,抢占碳纤维高端技术,布局生态平台,做总体解决方案,占领汽车轻量化的未来。

  在中德两国总理的支持下,与德国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设立康得新欧洲碳纤维研究中心,与德国雷丁公司合资设立汽车轻量化设计中心等。通过三年努力,康得新与康得集团联手打造的碳纤维轻量化产业生态平台于2016年投产,技术全球最先进、规模全球最大。

  在这条生态平台落成之前,全球唯一能进行汽车部件碳纤维生产的是宝马,生产节拍3~4分钟,一年2万辆,“我们的生产节拍是2~3分钟,比他们快了近一倍。我们在廊坊的生产线一年产能5万辆。”钟玉介绍。

  “当初我们布局碳纤维时,没有人相信汽车会把碳纤维进行规模化应用,我们抓住机遇就上了。实质上靠的就是前瞻性布局,不仅是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对行业发展的预测上。”钟玉总结道。

  商业模式创新体现的是竞争力

  在采访中,钟玉的视野常常在行业的深度与整体经济的广度两个维度切换,并相互参照,这种宽广视野使他在决策判断时异常敏锐。他认为,处于信息经济时代,中国已经不能以制造为中心,更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提供总体解决方案。提供总体解决方案正是对过去提供单一商品的商业模式的颠覆。自2013年开始,康得新及康得集团开始从材料制造商走向打造总体解决方案平台,并变成其新的商业模式,钟玉举例道,“如果我们只卖碳纤维,现在,客户到了你这儿,全部都解决了,这就是新的经营模式体现的竞争力。”

  “我们不能把自己做成一个产品公司,而要做成一个技术公司,以技术去面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去开发研究。”钟玉介绍,康得新及康得集团构建的全产业链布局,现在面向的是向30多个市场供货,如显示、电子、汽车、建筑、装饰、医疗等。这种模式不仅加强了企业成本优势,并且在技术上能垂直整合、迅速开发、提升创新能力,能够从各环节去突破。

  裸眼3D,康得新做的同样是全产业链,“我们做了光学设计、材料开发、软件算法、内容制作、与互联网内容分发平台,用显示、内容、应用这三端齐发来推动市场。”钟玉介绍。

  康得新下一个重要布局是打造坐落在江苏张家港的“康得新未来城”。“国外有波音小镇、3M小镇等,小镇可以将人才、技术、产业高度聚焦,成为一个产业发展平台,”钟玉介绍,下一步进行全球并购和股权合作,整合全球的技术与产业资源。“将未来城打造成全球领先的产业园区,驱动康得新未来五至十年的增长,形成人才、技术、产业交流的高地,超越3M!”钟玉称。

  从最初的5个人到现在的5000人,康得新及康得集团依然创新力十足。2017年8月,《福布斯》发布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100榜单,康得新作为唯一的新材料企业位列第47名,日本3M黯然出局。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