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报-上游财经

    记者 李扬帆 实习生 岑晓林

    重庆商报讯 随着上市公司2017年中报披露的逐渐深入,相关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情况也陆续揭开面纱,其中部分上市公司担保额度已经越过证监会设定的“红线”,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企业存在的高担保额度或成为埋在其财务背后的一颗“暗雷”,若出现最坏情况,上市公司将面临着另一种形式的资不抵债风险而可能破产。

    上市公司担保规模上升

    据重庆商报-上游财经统计,截至8月18日,沪深两市已有86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7年中报,其中有396家公司在其中报中披露在报告期内存在担保事项,担保余额合计高达685.77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约27.85%。

    上述396家上市公司的担保类型看,其对外担保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申请银行综合授信提供担保;二是为子公司偿还债务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三为上游供货商以及下游销售商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投资者择股最好多个心眼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证监会相关规定,包括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不过从相关上市公司中报披露的信息看,有相当部分上市公司的担保比例已经越过了证监会设定的“红线”。

    据重庆商报—上游财经的梳理,已公布中报且存在担保事项的396家上市公司中有50家公司在报告期内的担保总额占净资产比例超过50%。

    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的大比例担保很容易演化为违规担保,而违规担保一直是上市公司的“危险区域”,因此对于对外担保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最好多个心眼。上游财经专家顾问团成员、西南政法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黄小宁认为,一般而言,上市公司为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担保,是风险最高的,因为这类担保很容易成为被担保对象的提款工具,在遇到情况时容易成为最后的赔付者。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