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9日04:23 证券日报

  历史数据显示,人民币即期汇率的波动率紧随中间价波动率而变动,而与浮动区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鲁政委 郭于玮 

  

  十二年一个轮回!

  在2005年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十二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经历了一个“折返跑”,但诸多核心问题仍然待解。对于下一步的改革,进一步扩大汇率弹性仍为各方所期许,只是“弹性”之真义,却乏人探寻,而被简单等同于扩大浮动区间。

  然而,检讨汇改之初心,扩大波幅是否果真触及了促进汇率市场机制完善之本质?

  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管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战略擘画,但至少蕴含了以下含义:第一,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需要过渡到更富有弹性的状态;第二,为了能够适应未来更加变动不居的双边汇率,亟须培育起一个具有较好流动性的汇率风险管理市场,以便完成汇率风险的国家担保最终向市场主体的完全转移,自己管理汇率风险应该最终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

  要发展出避险市场,只有汇率有弹性才有可能。于是,不少分析者根据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成功过渡经济体的外观经验,想当然地认为:增强弹性就是要扩大汇率波幅。然而,“波幅”与培育避险市场之间,是否果真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从汇率避险市场的角度来说,人们之所以愿意“避险”之“险”,在金融学上这个“险”是以“波动率”来刻画的。如果汇改措施(包括扩大波幅等)并未能够带来“波动率”之提高,那么,这种所谓“增强弹性”的改革,其实就仅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不会有实质之效果。

  同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验研究显示:汇率“波动率”的变化,与双边汇率本身是升值还是贬值的趋势并不必然联系。因此,试图“打破升值/贬值预期”的政策取向,很可能也并非培育避险市场、推进汇改之关键。

  自2005年以来,我国三次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2007年5月,人民币汇率的日内波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2012年4月,人民币汇率的日内波动幅度进一步扩大至1.0%。2014年3月,央行宣布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再次扩大至2.0%。那么,历次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对人民币汇率有何影响?

  从汇率的日间实际波动幅度来看,尽管在央行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后的初期,日内汇率波动幅度一度有所提高。但从更长的时间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实际波动幅度与官方宣示的波动幅度之间,似乎并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甚至连正相关关系都未必存在。比如,在官方给定的汇率波动幅度为2.0%的期间(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 这里不考虑汇率波动幅度调整发生的月份。下同。]),人民币汇率的平均波动幅度不到0.6%。而在此前官方给定的汇率波动幅度为1.0%的那段时间(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人民币汇率的平均波动幅度却接近0.8%。

  如果进一步从汇率波动率来看,更大的汇率波动幅度也并非意味着更高的汇率波动率。数据显示,汇率波动率与官方设定的汇率波动幅度之间几乎不存在明显关联。在官方给定的汇率波动幅度为1.0%的时期(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人民币汇率的平均波动率为0.0148。而在官方给定的汇率波动幅度为0.5%的期间(2007年6月至2012年3月)里,人民币汇率的平均波动率为0.0156,反而高于波幅为1.0%的时期的波动率。

  从即期汇率走势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率和波动幅度,与即期汇率走势之间也没有明显关联。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点,而人民币大体呈现出贬值趋势。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人民币汇率波动率逐渐上升,而人民币呈现升值趋势。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率与即期汇率的升贬值趋势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内在关联。同时,长期来看,人民币波动幅度的历次调整,也并未影响当时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总体趋势。

  由于汇率波动幅度与波动率之间没有直接关联,尽管我国的汇率波动幅度已逐步扩大到了2%,但汇率波动率却仍然远远低于国际主要活跃货币的水平。2017年1至7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平均年化波动率仅为0.0278,远低于美元兑日元的0.1196和澳元兑美元的0.0988,甚至还显著低于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新加坡元,仅高于实行联系汇率制的港币的0.0033。

  由于汇率的波动率较低,我国相关主体对避险的需求也不够强烈。国际清算银行提供了主要币种在OTC市场上的外汇衍生品日均交易量。如果用这一交易量除以当年各货币发行国的贸易总额、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外对国内直接投资金额之和,以此衡量外汇避险覆盖率,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的外汇避险覆盖率虽有所提高,但横向比较仍然偏低。2007年,我国的外汇避险覆盖率仅为0.04%。到2016年,这一比率已经提高至1.00%。然而,从横向比较来看,2016年在笔者可以得到相关数据经济体中,澳大利亚和日本的避险覆盖率最高,分别为17.0%和16.4%。而中国的避险覆盖率仅接近1.0%。

  偏低的避险覆盖率,使得各方对人民币汇率存在强烈的“浮动恐惧”,不利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只有发展衍生品市场,提高外汇避险覆盖率,才能帮助企业管理汇率风险、克服浮动恐惧。而对于衍生品市场来说,重要的是波动率,而不是浮动区间。

  历史数据显示,人民币即期汇率的波动率紧随中间价波动率而变动,而与浮动区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要使人民币即期汇率实现灵活波动,有赖于建立更为灵活的中间价形成机制。

  (鲁政委系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于玮系兴业研究助理分析师)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