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的璧山观音塘湿地公园 陈亮 摄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周尚斗 刘翰书 实习生 何君琼

    尽管山城重庆烈日当头,高温持续,但走进璧山区观音塘湿地公园,随着满眼苍翠、一湖碧水映入眼帘,更有阵阵凉爽扑面而来。对生活在附近的市民而言,这或许只是避暑纳凉、闲庭漫步的一个休闲场所,但对于璧山区而言,这不仅彰显出围绕“水”字发力做文章,打造山清水秀之地的决心,更是利用生态链推动自然资本加快增值的一次环保尝试。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一年多来,璧山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将生态环保放在重中之重,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坚定前行,提出要打造重庆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整治:靠老办法不能解决

    湖水水质问题

    “以前水质差的时候,大家都很少来公园玩耍,现在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观音塘湿地公园发生的变化,家住附近的林女士感同身受。她告诉记者,过去,公园水体质量差,能见度低,自己和不少邻居哪怕住得近,也很少到公园活动,但近一年多的变化,让公园重新成为附近居民的乐园。

    近日,记者在观音塘湿地公园采访时看到,整个公园绿意盎然、湖水澄澈透亮,可见深度超过1米,水体中的黑藻、苦草、竹叶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清晰可见,小鱼小虾畅游其间,怡然自得。偶有清风拂过,碧波微漾,动静之间,别有韵味。

    “现在公园不仅植被更加丰富,水质明显改善,鱼虾类的水生动物也多了起来。”有不少晨练的市民兴致勃勃地介绍,不仅附近居民,就连璧山其他地区乃至主城的市民也为着观音塘湿地公园慕名而来。

    “整治以前,观音塘水体的能见度还不足30厘米,周围群众有不少意见。”璧山区环保局副局长罗俊坦承,观音塘湿地公园位于璧山城区两岔河下游,平均水深2米左右,水体面积4.3万平米。因为璧山四面皆山,水源多是发源于境内,没有过境的大江大河,要对公园尤其是水体进行修复难度很大。

    罗俊介绍,如果按照老办法,当湖水浑浊时,大多采用清洁水源进行更换,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如何让湖水具有自净能力,是他们思索良久的问题。最终,经过多种方案比对后,一个打造“水下森林”的想法萌生了。

    据悉,为了彻底解决观音塘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璧山区提出把观音塘湿地公园打造成重庆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的目标,截至目前已先后投入2000万元,实施观音塘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和水生态馆两个项目。

    破题:打造能“呼吸”的

    “水下森林”

    群众有意见,老办法治标不治本,应运而生的“水下森林”成为观音塘湿地公园的破题之要。

    “简单地理解,就是通过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让水体能够自主‘呼吸’,从而实现自净目的。”观音塘湿地公园“水下森林”项目方案设计方、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区域经理仲丽萍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水下森林”生态修复项目,将通过建立一套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起“沉水植物—底栖动物—鱼类—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态系统,利用这套食物链,打造一个全新的食物生态结构,从而提升水体自净功能。

    “要让水下所有生物都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达成平衡和谐态。”仲丽萍举例介绍,水体中野杂鱼较多会引起混浊,就可以放一些肉食性鱼类,形成鱼类食物结构链。鱼类多了,排泄物会随之增多,则通过在底部构建底栖类生态系统,对排泄物等有机物进行吸收。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观音塘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项目已开始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试,且效果已明显呈现——15种水生植物、30多种水生动物已在观音塘湿地公园的“水下森林”栖居。

    “整治之前,这里的水质是IV类,现在主要指标已接近II类。”随着水下生态链慢慢形成,湖内水体发生了明显变化。仲丽萍表示,生态链的平衡关键在于所有生物都有天敌,为此观音塘湿地公园在引进动植物过程中,始终坚持不让单一品种过多过快繁衍,而这样的生态修复方式在重庆都属首例。

    得到好处的不单单是观音塘湿地公园,通过“水下森林”修复生态也不仅仅只是眼下看得见的一湖澄澈。

    这是因为,观音塘湿地公园的出水口就是璧山的母亲河璧南河。

    “如果不治理,从湿地公园流出的水就会对璧南河构成污染,泻出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床。”璧山区环保局副局长罗俊表示,待今年下半年修复工程完工后,市民前往观音塘湿地公园还将看到更多和谐生态新景观。

    开源:中水循环利用

    一举多得变“活水”

    诚然,观音塘湿地公园的旧貌换新颜,只是璧山区围绕“水”字做文章的一个落脚点,中水循环利用,则集节能减排和环保经济于一体,成为璧山区为绿色生活注入“活水”的又一个范本。

    什么是“中水”呢?璧山洁源排水公司总经理张长虹介绍,中水是采用生物活性法对污水进行除渣除沙处理后,利用微生物吞噬污物,添加化学药剂并经紫外线杀毒,再次过滤消毒达到一定国家标准后,通过衡压供水设备进入中水供水系统。虽然不能直接饮用,但可以广泛用于道路清洗、消防用水、公厕冲洗、花木浇灌和景观、河流补注等领域。

    记者现场体验,用一个杯子装满中水,另一个杯子装满自来水,从外观色泽上,两者差别并不大,凑近后嗅觉上也几近相同,只是中水杯中相比而言要多一些悬浮物。

    据了解,目前璧山城区及各镇街已在市政园林等领域全面使用中水,璧山区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王炯其告诉记者,为了节约水资源、降低用水成本,目前全区中水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46%。

    “整个璧山建有中水回用处理厂站13个,中水处理设计规模达4.5万立方米/天,可完全消化城区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王炯透露,璧山城区中水回用工程的设计处理能力为2万立方米/天,是重庆最大规模的中水回用工程。

    污水再利用,好处显而易见。璧山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中水循环利用,不仅缓解了璧山每年夏季生活用水紧张的局面,也从经济上省下了一大笔钱。

    “处理好1吨可利用的中水成本还不到自来水价的1/3,仅市政绿化用水,璧山城区就为财政节约费用近900万元。”该负责人同时强调,除了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节省能耗、降低排放更是中水利用的一大功劳。而不远的将来,随着管网连通工程的加快,璧山对中水利用的规模更将超过50%以上。

    ■记者手记

    解决问题不能光靠雄心

    还要换思路想办法

    短短一年多时间,观音塘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旧貌换新颜,并实现人民群众由给出差评到点赞好评的华丽蜕变,其实正是璧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讲话精神的一种注解。而中水循环利用为绿色生活注入“活水”,则是该区重视生态、善待环境所带来的良性循环。

    通过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同时,璧山区更是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摒弃过去那种治标不治本的老路子,而是着眼长远,从根子上彻底解决好困扰良久的老大难问题,并成为全市的一种有益尝试。

    而作为大自然,人类善待它一分,它就回馈人类多一分,所以才有了璧山区充满绿意又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

    有时遇见问题,光靠解决问题的雄心还不够,得换一个思路、想想新的更好的办法。

    重报集团中央厨房 出品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