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改须引入公开透明机制

  吴学安

  近年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始终是市场关注焦点。

  虽然国内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国企、民企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公司治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但从操作层面看,在混改过程中确实可能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发展混合所有制,将涉及大量国有资产、股权的出售,需要对国资重新进行评估、定价。一方面,对国企的品牌、技术、市场地位等无形资产评估困难,中介机构不规范易导致国有资产低估,员工持股分配比例难以确定等等,各种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因素的存在,让混合所有制改革尚处在酝酿阶段;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评估定价机制,只是关起门来小范围引进战略投资者,而不是公开竞价竞争,那么,一些国有资产的评估定价,很可能被相关利益方所控制,造成国有资产的低估、贱卖,沦为个别富人的盛宴,甚至会因为利益的交集而产生腐败,对此,社会各界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维持反腐的高压态势,避免国有资产成为假借混革自肥者的美餐。

  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规范国企治理结构、增强国企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缺乏监管力度,缺乏公开、透明的机制,国企改制猫腻多多。不少国企高管打着改制的旗号,在改制过程中以“移花接木”、“暗度陈仓”等非法手段,把巨额国有资产偷偷占为己有,造成国有资产的贬值和流失,有的甚至以“零资产”、“负资产”的形式来“空手套白狼”,个别改制接盘者“一夜暴富”,不少职工却被下岗分流。对此,经济学家华生建议,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要给普通民众参与的机会。门槛只针对少数有资本实力的大民企,肯定是不公平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平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对于国企改革,公平应是前提,效率处于其次,尽管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公平的基础做后盾,导致激烈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那么改革就会寸步难行,已经积累的改革共识就会荡然无存,国企的效率问题就根本无从谈起。早在2015年,江苏省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为形成国有经济发展的活力,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和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江苏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如果国企改革仅仅局限在富人和权力之间的博弈,而把普通民众排除在外,不仅仅难以保证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和透明,而且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为社会经济向现代化的转型留下更为难以克服的困难。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