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1日20:39 中国产经新闻报

  “后高考经济”过热 专家提醒理性消费

  本报记者 于淼报道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卸下重负。伴随着高考最后一科收卷铃声的响起,考生们备战十年的战争终于取得胜利。高考的结束为人生画上了阶段性的逗点,但这也意味着考生和家长们又要为接下来即将步入的人生新起点做准备。

  一年一度的“后高考经济”如约而至。有关高考后的各项消费犹如这六月的天气,不断发酵升温。而各路商家也早已瞄准了各位金主,纷纷摩拳擦掌,使出浑身解数迎接“后高考经济”。“后高考经济”年年有,但今年情况似乎比往年更加严重。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共有940万高中生参考,直接与“高考经济”产业相关的消费群体数量可达近3000万人规模。

  “后高考经济”的十年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几年前的“后高考经济”就是简单地和家人吃饭庆祝,甚至只是和同学去网吧通宵一次,庆祝方式简单低调。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后高考经济”也愈演愈烈。2003年参加高考的小峰回忆起了当天的情况,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高考完的那天很开心,记得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面馆吃了一碗拉面,然后晚上集体去网吧通宵了一个晚上。大家一起聊天、上网、打游戏,整个晚上特别高兴。“后来一直到开学前的两个多月,我去了一家饭店打工,一方面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了多积攒一些开学后的生活费,减轻父母的负担。”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真想再过一遍高考后的假期。”2012年参加高考的小琪回忆高考后的时光时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父母当天给我预定了酒店和KTV包间,我玩得很尽兴。那种感觉就像冲出牢笼的小鸟飞向天空,自由翱翔。后来我还买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带着它们一个人踏上了异国之旅。

  只是不到十年的时间,“后高考经济”就已经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假如再往前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与如今的“后高考经济”相比,恐怕只能称作是“考后生活”了。

  各项消费争奇斗艳

  如今,旅游、学车、上复读班,是“后高考经济”的三大主力军。再看各大商场,各种关于考生享受优惠的促销活动琳琅满目。虽然高考已结束,但准考证却并没有“作废”。记者在某大型手机卖场了解到,商家为了吸引考生眼球,用足了心思,推出例如“凭准考证购买特定的电子产品赠送精美礼品”等系列促销活动。只要拿准考证,购机能享受优惠,还送超级大礼包。

  对此,有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在购买大学开学生活用品时应该尽量选择简单适用的,因为大学宿舍空间有限。购买数码产品的考生,要货比三家,警惕经营者标注的类似“特价销售、清仓甩卖、开学特价”等字样的商品。有些经营者抓住消费者对数码产品知识不懂的弱点,常在专业术语上混淆概念,误导消费者,要避免花高价钱购买旧机型。

  一个高考让很多考生和家长身心俱疲,为了让孩子放松一下心情,旅游也成为很多家长和考生的上佳之选。高考后的“减压旅游”早已成为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商家志在必得的一块“蛋糕”。

  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今年学生出游占暑期旅游市场份额的8成以上,其中高考毕业生占到一半。另外,今年游客流较多,大多是和同学结伴而行,极少有家长陪伴。而旅游的地点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这样算起来,每个人的花费基本在万元起步。

  “之前压力太大,终于毕业了想出去走走。初步确定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威海市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倩怡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趁着成绩还没出来,没有心理压力,所以想利用这一空当期出去旅游。当记者问她这一趟要花多少钱时,“现在预估是在万元左右。”她还表示,和她一起旅行的几个同学预算也基本相同。

  有业内人士提示,考生和家长要选择一个信誉好的旅行社,不要被低价团迷惑,对“零团费”宣传要谨慎考虑。其次要签订旅游合同,对日程安排、景点数量、食宿标准、交通工具、自费项目、违约赔偿等约定清楚,对旅行社口头承诺也要写进合同,做到明明白白消费。

  此外,对于发挥不好、考得不理想的考生,有机构在放榜前就早早推出了复读班招生信息,广告打得天花乱坠,声称师资力量强大,提分效果显著。有的机构甚至还可以与家长签订通过协议,如果考不上可以全退费用。

  还有不少考生把目光投向了驾校,利用暑假时间去驾校学开车考驾照,驾校也看到商机,纷纷推出了专门针对高考考生的各种优惠活动。“后高考经济”究竟是如何从最初简单的考后庆祝到现在演变成一个自主的、由商家不断发现商机的行为了?

  缺少正确合理的导向

  对此,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管理学博士张端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考对中国家庭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一是从需求方来说,40后50后家长的购买力相对比较弱。60后70后的家长分享了更多的改革红利,支付能力总体更强,所以在90后子女身上愿意花钱。“二是从供给方来说,多样化的供给创造需求,只要有服务好的供给,需求自然有消费能力支撑。

  “高考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而高考结束后,就需要寻找一种途径去释放压力,众所周知,购物是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中研普华研究员陈后润认为,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推出针对考生的各种优惠促销活动,考生们漫长的暑期就成了商家争抢的黄金消费期。

  的确,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从小就受到了太多的宠爱。经历了如此重要的高考,就算出于补偿心理,家长们也一定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于高考,张端鸿认为,应当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天价“高考房”、“高考餐”、“旗开得胜”旗袍等产品实际上跟高考的考试、招生、录取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从学生心理规律来说,平和的心境、熟悉而安静的环境、尽可能少的外界压力和干预更加有助于整个考录过程。”

  另外,除了家长、商家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也成为“后高考经济”愈演愈烈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还很少,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体面的工作和城市户口。”有教育专家表示,那时的“后高考经济”就是一顿简单的谢师宴,而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并不算什么负担。

  但到了2000年以后,伴随着高校的大幅扩招,录取率的不断提高,考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各类消费活动不断涌现,无论是出于攀比还是溺爱,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预计花费最少也得一两万元,多者甚至能达到数十万元。

  “别人家的孩子都有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咱再次也不能跟人家差太多了。孩子上大学用得着,怎么着也不能省这钱。”考生倩怡的家长告诉记者。不过,多数家长纷纷感慨短时间如此消费,实在有些吃不消。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后高考经济的发展变化,不能简单地责怪商家发现商机,而是要看到,这一新现象与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有关,人们普遍注重物质消费,对高考生的课外生活缺少正确合理的导向。

  有心理专家表示,对于高考毕业生来说,适当消费,有利于放松心情。但考后消费一定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从自身条件出发,盲目攀比不可取。不管是考生自己还是家长,兴奋之余,都应该保持一份理性的消费心态。家长尤其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能放松管束。此外,由于高考生大多刚成年,心理并不完全成熟,自控力普遍不强,极易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问题,家长们要注意孩子的动向,理性引导。家长一味用金钱来衡量爱和鼓励的方式,并不值得提倡。

  提倡理性消费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因此,如何教育孩子才是穷之不尽的课题。如何在眼花缭乱的“后高考经济”中保持一分定力,做到理性消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家长们应该思考的关键。

  “国家经济发展,家庭生活条件改善,确实促使不少人放弃勤俭节约的习惯,以高消费替代高考放松,对于没有收入的孩子们来说,这不是很好的放松方式。”陈卫表示,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舆论都应该给高考生提供一些正确的导向,如放松的方式可选择上养老院、孤儿院做义工,上希望学校帮忙,到农村去学习干农活,到商场或工厂打工,也可以学做手工,学外语、舞蹈、声乐,读几本好书,或是去看看远方的亲戚、旅游等,做平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

  “高考生及他们家长应该明白,高考生身份是学生,不是高消费者,他们没有正常收入,根本没必要去攀比高消费。多鼓励他们健康勤俭地生活,为社会多多奉献自己的本领。”她补充道。

  陈后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广大考生不要盲目跟从“后高考经济”消费,要量身定做,合理消费。最为关键的父母还是对孩子正确引导,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要看清楚即将消费的商品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攀比,考生之间也不要盲目跟风。如果家长毫无节制地满足考生的要求,只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会对孩子产生误导,对以后他们在大学独立生活不利。家长应该多引导考生做一些公益,比如去敬老院做一天的义工等,不要让考生仅局限于消费。”他补充道。

  如何与孩子一起迎接新的人生起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待家长和孩子共同给出一张合格的答卷。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