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面对A股持续低迷、上市公司股价下跌,近期市场出现一股“兜底增持”风潮,即不少上市公司实控人发布公告,喊话员工增持,“亏了算我、赚了归你”,引起广泛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6月2日至13日,已有包括科陆电子星辉娱乐青岛金王等在内的26家上市公司发布“兜底增持”倡议公告,一般是鼓励公司员工在公告后的一周内增持并承诺兜底。

  面对“兜底增持”的喊话,员工们的态度出现明显分化。截至6月14日晚间,已有1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员工兜底增持的结果,有出现大手笔的:211名奋达科技员工响应董事长号召,踊跃买入2086.42万元公司股票;也有响应不多的,总体约一半的公司增持人数不到员工总数的1%,其中,4家公司的增持人数为个位数,而“长城系”两家公司仅有3人响应增持。

  事实上,从上述案例来看,因对公司经营前景的信心和对员工利益的呵护而发出倡议者有之,但也有不少大股东的“兜底增持”被认为有规避股权质押风险之嫌;因为近期发布兜底式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其实际控制人大多有大量股份处于质押状态。

  此外,防止定增价格“倒挂”而导致募资计划“流产”,或避免进行中的重组方案搁浅,也是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着急推出兜底式增持倡议的重要动机。这就令一些“兜底增持”倡议公告变了味。由此,监管部门也开始对“兜底增持”行为表示关注。深交所近期下发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增持主体、增持期限、兜底条款等具体内容;披露倡议人补偿员工持股亏损的具体实施细则;披露员工购买公司股票的资金来源以及取得相关股份的表决权归属;应充分提示大股东质押风险、股价波动风险等。随后,不少上市公司发布“补丁”公告,对市场关心的“员工因增持股票产生的亏损”“补偿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笔者以为,监管部门的做法有利于提示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兜底增持”从公司内部来看,其可理解为以实控人、大股东们的诚信背书下的,对员工潜在激励的一种形式,从二级市场角度看,倘若员工积极性不高,最后则难以摆脱是否为“喊话式”的增持行为。从短期效益看,“兜底增持”倡议对股价的刺激正在减弱。如安居宝在倡议公告后录得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但随后股价开始下调。其他“兜底增持”概念股股价亦在短抄后出现较大下跌。

  而对于存在其他目的忽悠式“兜底增持”,光靠监管则难以让其摆脱信任危机。需要明确的是,不论是真“兜底”抑或只“忽悠”,毕竟都不是自己出钱,而是别人出钱,与自己真金白银来增持相比,难免有鸡肋之嫌。要想让员工和中小投资者相信“公司基本面良好”“股票有投资价值”,笔者建议,倡议者们在发出“兜底增持”倡议的同时,自己不应退缩,而应带头增持,彰显看好公司未来前景的决心。毕竟,两军对阵之时,“兄弟们,给我冲”和“兄弟们,跟我冲”的号召力完全不同。

责任编辑:梁焱博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