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一奇 北京报道

  作为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开展跨境投资、技术对接的重要方式,并购重组无疑已成为资本市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一环。

  Wind数据显示,2010年开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会数量自47家逐年增长,于2015年的340余家达到了热度巅峰。

  然而,“忽悠式重组”、“炒壳”、“盲目跨界”“跟风式并购”……各种怪象、乱象也在热潮中不断上涌。

  为治理上述乱象、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净化市场环境,证监会2016年9月修订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也正是自2016年起,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数量开始出现负增长降至278家。

  “好企业不应为壳买单”

  时间进入2017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再次呈现出放缓的情形。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今年审核的60家公司中,有23家获得有条件通过,32家获得无条件通过,5家被否。

  多位经济学家均指出,监管趋严仍然是并购重组放缓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监管力度在加强,对忽悠式重组和炒作概念等重组的监管在强化。”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

  邵宇在采访中开门见山指出的,亦是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向记者阐述的看法。在林采宜看来,今年以来并购重组放缓有两个重要原因。

  “监管趋严是并购重组收紧的最重要原因。”林采宜指出。

  除监管趋严之外,林采宜还强调了IPO过会速度加快起到的作用,“今年IPO过会速度很快,堰塞湖得到缓解,意味着下一步IPO准注册制已经在启动。在这种情况下,借壳上市、买壳上市变得很难。其次,如果有好的资产,自己启动IPO的难度没有以前预期的那么高。”

  谈及这里,林采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阐述了对于“炒壳”的看法。

  “壳资源的价值本身是社会资源的错配。”林采宜表示,“借壳上市并非是一件好事。投资者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并入的资产买单的时候,也帮那些将公司搞得一塌糊涂的经营管理者和老股东买了单。这是资源配置很不合理的现象。”

  林采宜指出,在IPO加速的情形下,好的资产通过正常的行政管理流程就可以上市,而不必再花费数亿元去购买壳资源。而投资者所投资的是企业的资产,并非为壳买单。

  “所以如果并购重组不严管的话,好的企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借壳上市,反过来掌握壳资源的人可以不劳而获。一部分人付出了本不应该付出的代价,而另一部分人不劳而获。” 林采宜说。

  如何扶优限劣

  除了“炒壳”之外,林采宜还指出了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操控财务报表提升利润、推高股价、再次并购,而不专注做好主业的现象。

  林采宜指出,如果并购重组不趋严,上市公司存在着非常大的空间可以操作股价。只要并购是自由的,那么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就是自由的。当企业需要增加利润的时候,只需并入资产,而利润的增长又将推动股价上涨。而正是这些并购背后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故事,导致了二级市场股价的异常波动。

  “对并购重组和审核趋严会有效的抑制二级市场上对壳资源的炒作,还包括上市公司的报表操纵和股价操纵。” 林采宜称。

  “监管力度的加强,比较成功的降低了大家对于壳资源的需求和预期。”邵宇表示。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对于并购重组严格审批的情况下,也导致了整体通过率较低的局面。

  “如何通过良好的市场方式去解决实际的并购需求和炒作的并购的差别?”采访过程中邵宇表示。不过,邵宇也坦言,“但这个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当监管层通过严格审查并购重组净化市场环境、扫除诸多乱象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似乎也值得思考——作为资本市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一环,如何使并购重组在向上市公司输送资源和帮助公司转型的作用中发挥出更好的时效性?这无疑需要监管者的智慧和操作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日前,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2014年以来,证监会在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取消简化并购重组行政审批,目前90%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已经无须证监会审批,这一数据亦佐证着监管者对并购重组中“合规军”的大力支持。(编辑:松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凌辰 SF179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