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6日21:21 中国产经新闻报

  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路仍存荆棘

  本报记者 刘一庆报道

  “未来,谁种地,怎样种地?”成为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着力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一个关键。

  农业部日前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要发展到2000万人。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再过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其实,我国多年来一直都很关注农业发展问题,也为此出台了多项文件。

  2005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

  各省市也积极做出努力,截至2015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达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55%;陕西、江西等11个省区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等文件。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形成

  “如今突出职业农民,其实是与中国农村发展,尤其是农业现代化紧密相关。”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任路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谁来种地”是个问题。农业现代化并不是简单的农业技术普及,关键是人,在农村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的情况下,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离乡又离土,他们不愿意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为此,如何保障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合格劳动者就是一个难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会越来越明显。

  那么,何谓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民自己拥有土地,靠土地经营收入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农民的主要特点。新型职业农民狭义上指的是家庭农场主,不去外地打工,可以全职靠农业生产实现就业,这也是职业农民最典型的特征,职业农民是相对于兼业农民而言的。传统农民主要特征是自给自足的需要,而新型职业农民则需要满足市场的需要,是市场的主体,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现在农业部文件当中规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范围相对更广一些,比如拖拉机手等,甚至在农业企业打工,从事农业打工的人,也被列入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范畴。

  “职业农民未来走到哪儿都可以种地,他具有种地的技能,他不一定都来自于农村,只要受过农业生产知识教育和培训,也可以成为职业农民。”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皞认为,职业农民指专门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从事生产、管理、运营的一种职业,他和工人、知识分子、军人属于职业的一类,而不是身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很大的主体,我在调研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放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他,现在很大一部分农民在转化,现在城镇化率已经57%了,这个成效很显著,但是随着这个转化,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一部分人是不稳定的,兼业化很常见,老龄化也很厉害。”全国政协委员,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建军指出。

  任路告诉记者,随着青年壮年流入城市,在一些地方,农村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不论从劳动能力、生产技术还是思想观念上,老年农民难以承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使命。

  因此,“从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的现状,以及未来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来说,亟待一支新型职业农民来承担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方面的专业性质工作,以农业为职业,经过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培养,懂得农业经营之道,富有职业精神,是专业的农业劳动者。”任路进一步分析道。

  据了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目前正在形成。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达到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55%,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

  培育之路任重道远

  谈到我国未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部委员张晓山一再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今后,农业经营主体的个体形态必须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然而,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通常80%左右的耕地是靠职业农民来耕种的,农业产值中50%左右是由职业农民贡献的。照此标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重而道远。农业部科教司教育处处长纪绍勤说。

  数据显示,对比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农户经营规模要在60亩以上时,才可以实现务农收入与外出打工收入的持平。按照我国现有耕地数量18亿亩来计算,需要规模农户或家庭农场3000万户左右。再按每个规模农户或家庭农场3个农业劳动力(含农业工人、农业雇员)计算,总人数为9000万,这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

  朱启臻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国还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的生存大环境。新型职业农民要有土地,并且是廉价无偿获得土地,而我国目前这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有一些人可能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但是由于需要高价租用他人土地,种地成本增加很多,可能会导致不盈利,很难吸引真正想要种地的人来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需要改善实施环境。与此同时,还应完善土地制度保险制度以及国家对农业专项支持制度等。

  据农业部测算,1亿人左右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这1亿人中,包括生产经营型3000万,专业技能型6000万,社会服务型1000万。

  那么,除了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大环境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任路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始终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吸引新生代农民,与自己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对于农业、对于土地缺乏情感上的认同,也不愿意像父辈一样从事繁殖的农业生产,致力于离开土地,要让他们重新回到农村、回到土地显然有难度,关键是要让农业生产如其他职业一样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对于这一点,记者发现,张晓山在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培育的重点是目前正在务农的中青年农民。“因为这一群体对农业有感情,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文化传承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还要吸引一批有意愿投身现代农业的“返农者”,重点吸引在岗务农者的后代——“农业后继者”,由他们构成“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同时,选拔一批现有的农村专业带头人,再吸引一批大中专学生,培养和储备“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

  任路进一步指出,第二个难题是如何提升主力农民的职业素养,新型职业农民并非全新的一类农业劳动者,只是说具有职业素养的农业劳动者,那么,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农业劳动者中间通过技能培训,逐渐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传统意义的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无法完成在岗农民教育,培养不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张晓山在研究报告中指出。

  对此,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江文胜表示,只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才能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三是如何从农村之外引入‘农民’,尤其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农业经营者等,这些从业者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承担着农业生产活动的某些环节,他们不仅是职业农民的助手,而且可以成为职业农民的来源。”任路补充道。

  除此之外,朱启臻告诉记者:“对新型农民的教育培养也值得关注。首先,在教授课程时,不应再采用传统教授的方式,只以技术培训为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技术,但是他们需要的技术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近期,我曾与一位打算种植百香果的农场主交谈,他包了5百亩地,但是目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学校专门开设教授种植百香果的课程。只能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或到已经种植成功的种植园取经,因此,课程设置要个性化,有针对性。”

  多管齐下方为解决之道

  其实不难发现,中央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至2017年间,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此作出部署。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但我国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题,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任路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整个农业支持政策是关联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整个农业体系的调整。

  而对于如何留住新生代农民,任路告诉记者,一是用职业发展留住新生代农民,既然提职业农民,那么就应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培育工作,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农民应该具有基本的职业体系以及完善的职业保障等,当然,这个职业体系应当是开放的,并不是封闭性,让新生代农民能够在农业中得到生活的保障和工作的尊严。二是用技能培训提升主力农民,依赖于农民培训的体系,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入手,探索适合当前农民文化水平的技能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面做文章,完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手段,逐渐提升农民的职业水平,尤其是仍然在农村务农的青壮年农民。

  “三是用社会服务支持职业农民,相对于具体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从业者能够将技术性或专业化的生产环节承担起来,逐渐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知识等引入农业生产领域,让新型职业农民逐渐接受或掌握农业技术,为职业农民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性的农业劳动者。”任路指出。

  与此同时,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建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训工作,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农民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支持各地整合资源办好农民学院,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学习、教学观摩、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场所。

  据悉,江苏省自2015年开始就针对省内高校所有涉农专业应届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培训;安徽农业大学则与企业合作,创设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并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创业孵化”培养模式。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副主委伍跃时建议,加大投入,提高职业农民培育经费在“三农”投入中的比重。构建政校企合作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政府主要发挥政策引导、组织保障、资金补助的作用,农业院校、农广校等主要发挥筹集资金、师资整合、课程设置、组织教学的作用,农业龙头企业主要发挥创业指导、技术支持、产品保障、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指导的作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