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6日18:25 一财网

央视3·15晚会上,触目惊心的老年人保健品“会销”引得网友热议。市场应如何规范、如何让自家老人不上当、这些不法的老年“收割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等议题再度引发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年人对保健意识的增强,“花钱买健康”似乎成了老年人深信不疑的观念。去年年底第一财经推出的《老人的天空:消费陷阱与破局之路》已经对这一银发产业做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

然而老年人消费的陷阱,依然是整个社会的顽疾,需要在各个层面突破,从而健康行业发展。针对315晚会后网友们关于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的热烈讨论及相关建言,第一财经记者进行了梳理。

目前市场上,各类保健品或与老人健康相关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冲击着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网友“不怕冷的小猪猪”在某平台上就公开留言表示:“保健品讲座屡禁不止,但正规的营养学教育老人们却不相信,几乎年年315与老年人有关的消费陷阱问题都会被提出。3月高举高打,4月又重新遍地开花了。”

 事实上,针对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的食品营销欺诈乱象,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已经要求相关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进行调查,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罚。

此外,针对食品产品、生产经营、宣传信息等欺诈行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订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已向社会征求完意见,即将发布。《办法》将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列为食品宣传欺诈,在对生产经营企业处罚的同时,将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为什么是一向节俭的老年人痴迷一掷千金买养生保健品呢?

网友“太阳最红”的表述给了记者一些启示:“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与儿女分开居住,儿女忙于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工作,疏忽了对老人的照料,导致对老人的关爱缺乏,沟通缺少。加上老年人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及上医院就医的心理恐慌和昂贵医疗费用的担忧等因素,使他们更愿意通过使用保健产品来养生。”

人到老年,抵抗力下降,慢性病多发,缺乏关爱以及信息相对闭塞,也就更愿意加倍付出金钱、时间和精力去购买保健品来保证个人健康。也才会在央视报道中,一位老人甚至不惜贷款15000元,只为买两盒保健品。

那么要如何让老年人不盲目购买养生保健品呢?

网友“你是芝士我是番薯”给出的建议是:“作为子女,除了多给予老人合理的关怀外,尽可能保证老年人的控制感,同时定期带老年人去正规的大医院进行体检,用‘白大褂’的权威驳倒不明商家。而对于不法的商家,就要严惩!”

网友“here”则更直接地表示。“这种把别人家的老人骗的团团转,儿女的话也听不进去,严重影响家庭和睦的企业,应当被视作破坏社会治安!”

截至第一财经记者发稿时,各个开放讨论平台上关于老年人消费陷阱的讨论还在持续发酵。网友“黄心刚”在微博中表示:“不要年年315触目惊心,第二年依然如故, 315只有一天,一年有365,如果只有这一天重视,只有1/365的安心机会,质量控制常态化才是根本的根本。”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