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5日11:22 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

(资料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需要寻找长期的增长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今年两会期间一直强调“要改变以速度为优先目标,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他为经济增长设定了六可目标: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风险可控制、居民收入可增长、资源环境可持续。“这些目标达到之后,对应的增长速度是多少,就是多少,就是一个合理均衡的增长速度。”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刘世锦说,“我们对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改革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中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经历表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不可忽略的。顶层设计与基层试验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要有更多的探索。”他重点谈到大都市圈的发展,“如果改革到位,大都市圈将有望成为中速增长期重要的动能来源。”  

治疗“城市病”

  今年两会上,关注城市未来发展的代表委员增多,甚至很多代表联名提议建设生态经济带。这说明人们在关注经济成果的同时,更加关注未来的生存环境。在过去两三年内,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还有其他一些大的都市圈在加速成长,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速,但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城市病,包括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持续上涨、成本上升等,也开始让人们反思现有的政策。

  

  “城镇化出现分化,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年轻人集中到几大都市圈,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一线核心城市的城市病很严重,一方面有聚集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病的问题又很突出。出路何在?这就要考虑城市结构问题。”刘世锦表示。

  

  刘世锦认为,在发展大都市圈时,应该在核心城市外围发展一大批小城镇,比如形成一批大学城、科研城、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装备制造、军工等小镇,这些小镇有产业支撑,人们的住房可以更宽敞,生活成本可以下降,环境也可以更好一点。小城镇之间有轨道交通连接,如果形成这样的城市网络结构,集聚效应和要素生产率可以进一步提高。

  

  “未来要形成新型城市网络,同时,基本公共服务要跟上去。这样的话,市中心的人是愿意并有可能出去的。如果能够建设这样的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房地产的投资还会有很大空间。所以说,中国可投资领域还很多,关键还是要开放市场,让更多有效率的投资能够进去。”刘世锦说。

  

  他进而表示:“预期未来几年,大都市圈这种网络结构形成所带来的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建设,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排在前面、重要的增长来源。”  

土地制度破题

  如果要形成大都市圈的城市网络结构,土地制度就必须破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要和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宅基地是要创造条件逐步融入市场。社会各界对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呼声是较高的。“大方向都已经清楚了,关键问题是怎样加快落实。”刘世锦说。

  

  “城镇化发展要配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能够进入市场,能够流转起来。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突破,大都市圈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增长潜力等都很难发挥出来。”刘世锦对此表示,要有更多试点,把更多的探索权利交给地方、农村和农民。改革是一个试错过程,到底什么办法对,应该有足够多的试验,通过试验找出问题,把好的做法提炼出来,然后再去推广。他还谈到土地制度对房价的影响。近些年,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如果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能够往前推进,使土地供给量增加,就会对城市房价形成一个向下的拉力。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只有把市场放开以后,才能真正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房产投资回落

  大都市圈加快成长带动了资源、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向一线大城市集中,推动了一线城市住房需求的上升。2016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是6%以上,刘世锦估计,今年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会逐步回落,回到一种常态,低速增长大概在2%、3%、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房地产投资回落后可能会给整个经济带来下行压力,但估计这个压力不会太大。”刘世锦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税是肯定要征,但通过征房地产税会不会使房价大幅下降,似乎不宜期待过高。因为高房价涉及的因素较多,有一些体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比如现在一线大都市住宅用地占整个建设用地的比重偏低,过去几年都在30%以下,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比重一般是在40%、50%,有些是在60%以上。

  

  他分析,住宅用地占整个建设用地的比重偏低,或者说供地不足,是房价上升的重要因素。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进展不大,也未能形成新的供给能力。

  

  对一线城市高房价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刘世锦表示,限制需求,短期内有点作用,时间长了房价还是稳不住。治本就要从城市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加快解决土地制度、房地产税等问题。还要反思并调整既有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战略和政策。只有改革到位,大都市圈才有望成为中速增长期重要的动能来源。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高珂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济时报”】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