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可持续吗?

  时报观察

  In Our Eyes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一切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2月份工业、投资数据均超预期,加上此前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物价、外贸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进一步好转。但当前经济复苏可持续吗?学界和市场分歧仍大。

  与去年担心中国经济会继续探底的看法不同,近期市场的乐观情绪开始升温,原因在于经济指标好转,进出口、价格、信贷以及微观指标都在向上,这是一种好现象。分歧在于,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强,这是新周期起点,经济将强势复苏;悲观派认为地产投资将大幅跳水,经济已到繁荣顶点。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经济持续复苏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去库存供给侧改善;二是终端需求改善。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基本条件出发去探寻这一轮中国经济复苏究竟能否持续。

  先从去库存来看,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2016年以来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上中下游库存持续去化,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转正后甚至还呈现出缓慢补库存的迹象。重点行业不仅基本实现了产能去化的目标,煤炭、钢铁等上游行业利润也得到较大幅度改善。同时,涨价链条已经明显由上游行业向中游行业传导,化工、造纸、建材、纺织工业表现较为明显。可以说,去库存这一经济复苏的条件在现阶段已经初步形成。

  再来看看终端需求的改善。以今年2月份数据为例,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2个行业增长,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电信、快递业务量都是大幅增长。尤其是民间投资恢复性增长。1~2月份民间投资增长6.7%,比去年全年3.2%的增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工业领域由原来的通缩转变为恢复性的上涨,这本身就说明了市场供需关系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

  但数据反映出来的隐忧也是不容忽视的。前两月消费增速回落,代表整体需求仍然没有稳定增长迹象。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幅下降1.7个百分点至0.8%,似乎不能单纯用春节因素扰动来解释,而可能反映出近期的终端需求并没有实质性改善。

  同时,PMI数据虽然持续半年在景气区间,PMI“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两项指标分别指向市场需求和经济动能,两者出现回调,说明制造业生产仍不具备充足的内生动能。此外,当前在库存回补较为明显的中下游行业,其产成品价格和企业利润并未明显改善,这可能反映出需求不足导致企业被动补库存。

  可以说,在面对终端需求没有实质性改善的情况下,去库存带来的经济企稳持续性存疑。尤其是在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一旦出现下滑的时候,这种不稳定性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当前,宏观经济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多数指标都趋向好转。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要充满信心,不应该过度悲观,也不应该过度乐观。就像权威人士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是“L”型,这个“L”型是个阶段,不是一年两年。目前终端需求整体上仍不稳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有待夯实,判断中国经济已持续复苏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