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 张奇 侯潇怡 北京报道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到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如何应对金融风险激烈讨论。

  防范金融风险这一词汇的热度,不断升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金融风险”。报告称,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3月8日的部长通道上也提及银行业的金融风险,他表示,银行业的确面临资本脱实向虚、服务实体经济不力等问题,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过程,但对化解风险充满信心。

  两会期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等金融监管内容颇受市场关注,众多代表、委员均对此发表了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控制交叉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存在脱离实体经济搞所谓创新和自我循环的趋势。当资金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流转时,缺少实体经济的利润支撑,每经过一个环节就只有通过不断放大杠杆来博取收益。

  “一旦市场发生逆转,‘击鼓传花’到某家机构时,一旦这家机构丧失获利空间,杠杆加不上去,就会发生违约。一旦债务违约,资金链条上的各家机构都难逃其责。”赖小民表示,金融体系的自我循环使得各类机构融合加深,将单个行业、单个市场的风险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个子市场,大幅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外溢性,也放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3月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许多金融产品和交易行为已经发展成跨行业、跨机构甚至是跨监管的了。目前监管面对此类事情经验不足,法规也不尽完备,各个监管机构综合协调也不是完全有效。

  杨凯生建议,需要对各类风险引起警惕,要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对现在监管没有覆盖到的一些金融交易行为、金融产品实施穿透式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中银香港原总裁和广北也表示,通过对比当前内地金融监管模式和香港监管模式,建议在目前的分业经营、监管情况下,通过加强对产品的现有的交叉监管协调作用,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可以及时地发现,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

  改革监管框架迫在眉睫

  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的四大风险领域。

  回望刚刚过去的2016年,年初的股市大幅波动和年末债市调整,一头一尾为2016年写下注脚,其间大到险资举牌、楼市暴涨、P2P跑路潮等行业热点无不引发市场关于金融监管的探讨。

  梳理近三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难发现,中央对金融风险的关注不断强化。2014年并未提及金融风险;2015年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016年则提出,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风险背后的原因被指向金融混业发展加速,但监管体制仍主要是分业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建议,金融监管职能应重新调整,原有监管中的“交叉地带”、新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等方面,都应在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予以重点关注,覆盖“空档地带”。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是2017年国家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内容。”梅兴保称。

  近年来,伴随金融深化、混业加剧,金融监管被屡屡提及。继2016年提出“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虽然目前市场对于监管体制改革已有颇多猜想、意见,但目前尚未有结论性意见。在监管架构未有变动的背景下,市场对金融监管协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分业监管,混业经营趋势下,确实需要监管机构加强沟融、信息共享,形成合力,这方面需要做得工作很多。

  全国政协委员、原建行监事长张福荣表示,金融机构、产业资本都开始进入金融混合和产融结合,金融创新的交叉领域不断出现,这无疑加大了金融监管的挑战。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由此提上议程。

  赖小民表示,目前金融脱实向虚、产融结合监管乏力,迫切需要监管框架尽快明确。目前金融国企和产业国企分别隶属财政部和国资委管辖,加之“一行三会”与发改委,多元化监管模式导致监管主体不明确乃至重复问题,监管主体的统一也亟待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唐双宁在提案中指出,应该理顺影响金融安全运行的监管体制,下决心改革当前各控一域的金融监管体制,尽早解决信息分割、功能分离、决策各异的局面,提升监管效能,防止单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防止单一领域风险演化成全局性风险。

  唐双宁还建议成立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的“金融安全委员会”,从国家战略安全层面把握大局,相机决断。同时,有关部委办局在金融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和防范方面,形成常态化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作机制,制定金融风险应急响应机制,发挥综合防范金融风险的“拉网式”安全平台作用。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闫冰竹在提案中则指出,应建立纵向和横向联动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交流沟通和监管协调联动机制,制定协同监管应急预案,提升风险监管能力。同时,还要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金融体系,缓解“三期叠加”金融风险隐患。

  现有监管模式如何优化?

  在监管架构未有变动的背景下,市场对金融监管协调也提出了更高期望。

  “加强监管协调机制十分必要,因为现在的资管产品越来越跨市场、跨机构、跨监管,如果监管协调性不强就立刻形成套利,形成监管真空。”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认为。

  2月28日上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也提出,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

  其实早在2013年,由人民银行牵头设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具体职责包括,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协调等。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部际联席会议仍存在监管滞后及监管盲区。

  多种迹象也表明监管一直在向协调努力,如互联网金融整治便涉及17部委协同;此外《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银监局信托监管部门要与信托公司的母公司或子公司所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加强信息共享,促进跨业监管合作”。

  但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协调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中银香港原总裁和广北认为,香港金融监管模式或值得借鉴。

  和广北称,香港的金管局、证监会、保监局在监管上有大量互相协调;同时细节监管非常到位,除现场审查外,还会对一些业务模型,如巴塞尔协议的各种假设条件,市场没有的情形业务模型计算结果将成为监管参考,另外监管机构还会利用内、外部的审计、稽核达到监管目的。

  “此外虽然香港机构监管是不交叉的,但业务监管是交叉的,形成了非常紧密的监管网。如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时,报金管局同时必须要报给证监会。”和广北称。

  “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机构、人事方面的安排,也包括监管方式方法的优化。对已经实现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通过立法实现有效监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原总裁杨超这样认为。

  实际上,当前市场已经出现多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建议。其中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出的“三层+双峰”模式颇具代表性。

  “三层”指顶层为金融稳定委员会,中间层为具体的金融监管机构,底层为相应的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双峰”为审慎监管机构和行为监管机构(独立的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部门)。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当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此趋势下,目前中国监管体制没有必要做伤筋动骨的大改动,因为不知道变动之后的监管效率更好还是更差。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央行在协调机制中将具有更强的主导性。“除货币政策外,央行还有维护金融稳定职责,过去可能更多强调微观监管,但随着金融深化、混业经营开展,在未有进行混业监管之前,做为一个过度的制度安排,央行将承担系统性风险防范,金融稳定责任,肯定更加突出重要。”

  (编辑:闫沁波)

责任编辑:蔡越坤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