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2日00:20 经济观察报

  美丽中国的“成都典范”

  孟良

  811

  2017-03-13

  孟良

  每到周末,成都青龙湖或锦城湖畔,白鹭纷飞、鱼游树下或鸟鸣林间中,不少人结伴而行,漫步赏景,享受“沿河而行,绕水而走”的自然惬意。

  这是成都环城生态区带给成都市民的巨大福利,而这一福利还将继续扩大。不久的将来,成都市民乘公共交通30分钟,即能领略环城生态区“山地、森林、湖泊、河流、湿地、绿地、田园、绿道”多景融合、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巨幅图景。

  为推进环城生态区在2020年顺利建成,成都还特意制定保护条例,开创国内先河。

  成都还要求今年底全市河长制管理工作实现全覆盖,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出台全国首个鼓励共享单车发展试行意见,助推绿色出行。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成都,站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的历史起点,正加快建设“宜居水岸、活水成都”的水生态体系,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和美丽成都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治水兴城

  基于良好的生态本底,成都正在打造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美丽成都。

  成都市关于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2月底正式发布。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实施意见在多个方面的要求,比国家、省级标准更为严格,河长体系建设更加深化。

  这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成都要求在今年底,全市河长制管理工作实现全覆盖,比国家和四川省的要求提前一年;成都专门建立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长制管理工作责任体系。

  另外,成都将建立流域补偿机制作为河长制管理的重要内容;成都中院正推进设立“环境审判庭”,实行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全市将实行法院、检察院、公安、环保等多部门联合执法,依法强化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

  河长制的推进,让成都市水务局上述负责人有了更多信心。他表示,河长制搭建了在党委政府统筹督导下友好协作的一个治水平台,各部门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会合作得更好更顺,取得更显著成效。

  成都希望,到今年底,中心城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成都中心城区水网体系基本完善,水系、岸线、通道、绿化“四通”基本形成。全市黑臭水体不超过10%,主要江河重点区段堤防达标比例不低于60%,岷江、沱江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0%。

  到2025年,成都全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主要江河重点区段堤防达标比例不低于80%,岷江、沱江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全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同时,“宜居水岸、活水成都”的水生态体系将基本建成。

  通过打造水文化、宜居水岸和滨水游赏等项目,传承城市水蕴,成都中心城区将再现“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盛景,也将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气质。

  一汪水,一座城,成都曾傍水而生,也将因水再“活”。

  不过,这对于志在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成都来说,依然不够。

  成都2013年出台《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为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随后正式启动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去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发布,确定投资近6000亿元用于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成都生态建设中核之一,环城生态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范围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的187.15平方公里区域,其中生态用地达133.1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环状生态绿地带长85公里的生态湖泊水系,面积28平方公里。

  生态湖泊水系的核心是“六库八区”,即6个生态湖泊(水库)、8片集中水生作物区,形成环城生态区的骨架,最终形成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湿地景观。

  成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环城生态区已建成锦城湖、青龙湖一期、白鹭湾湿地、香城湿地、金沙湖农田湿地等。

  按规划,环城生态区将于2020年建成,成都中心城区将有三分之一用地都是生态绿地,全国罕见。

  成都决策者认为,环城生态湖泊水系的打造,具有治水兴城的划时代历史意义,为成都市民提供生态休憩场所,为城市提供更充足的绿肺空间,并引领全域生态系统建设。

  这项工程的长久效应,以及对成都生态本底的保护,还需辅之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于是,成都划定更宽范围的“生态保护红线”。在前期已安装完成100个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示意牌的基础上,成都将分片区、分阶段组织勘测点位,在有条件的点位再安装埋设200个生态用地边界示意牌。

  成都路径

  成都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其“先行者”角色之下,正有着更多布局。

  3月3日,成都正式启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一大亮点是推动共享单车的普及。

  成都市交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成都市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引导共享单车规范有序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出行。这是全国首个鼓励共享单车发展试行意见。

  成都市交委主任刘兵表示,《试行意见》的出台表明成都对共享单车的发展持鼓励支持态度,体现了成都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鼓励发展共享经济以及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在成都市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李炜看来,绿色交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成都市目前正大力实施地铁成网计划,提供了更多可能。

  根据规划,成都不仅将构建一个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双核”的半小时轨道交通圈,还将把轨道交通的触角延长至资阳、眉山等周边区域。

  成都的行动还不止于此。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PM2.5年均浓度较 2015年下降23.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同年,全市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成都还将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体系和绿色消费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和城市体系等,在实施“碳惠天府”计划(城市建设碳排放管理工作平台)、探索碳排放达峰追踪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此外,成都加强与美国、瑞士、德国等国进行多样化的低碳合作。去年12月初,成都与瑞士签署《关于推进中国-瑞士低碳城市示范项目核心内容及过程联合声明》,即为一例。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规划部主任刘强评价称,成都谋求以国际化视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瑞士等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是具有创新性的绿色发展的探索。

  成都的创新与探索,为良好的城市生态日渐筑底,构建出宜业宜居的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化大都市水平。

  李炜认为,城市生态是个大概念,横向展开于社会、经济等全领域,纵向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内在要求。

  事实上,优质人才、全球创新资源不断西进成都,各类重点优质项目纷纷落地成都,正是绿色生态成都形成的一个个落点效应。

  公开数据显示,成都去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70.5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完成工业投资2246.2亿元,同比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工业投资增速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有着清晰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有机统筹“山、水、田、林、湖”生态本底,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选择面前,成都找到了一条彼此融合互益的路径。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