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2日07:51 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

      编者按:


  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国内外经济 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为了准确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近期,中国经济时报30多位记者围绕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增长动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此次课题调查共收到107位经济学者的分析文章,本期特推荐许正中、杨驰、杨德龙、叶裕民、易鹏、殷剑锋、余斌、张春晓、张建君、张建平10位学者的文章, 以飨读者 。



88.许正中:基础设施投资会再次成为引领增长的主引擎

许正中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许正中

  2017年中国进入了全球化的中国化新纪元的元年。美国战略全面内敛,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时空机遇,也为中国引领世界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总进出口额仍将为负增长,但增速较2016年略有回升。中国出口商品要向质优价适的价值链竞争优势转型,但外在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削弱中国企业出口增长力度。

  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替代进入了关键期。同时,中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原油均价预计反弹到50美元/桶以上,CPI全年约上涨2%以上,PPI和PPIRM全年分别上涨2.4%,三四线城市将会因为库存压力而降价,一二线城市将会因为缺乏新增买房资金而进入房价平台期。

  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求进,受国际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201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震荡。人民币贬值长期化趋势显现,人民币资产投资回报率下滑,人民币直线贬值可能性不大。终端需求仍旧疲弱,失业压力将会加剧,工薪增速降低,通货膨胀不具备持续高涨的基础。2017年财政支出增速或不低于2016年,财政收入增速则可能继续降低到个位数,财税制度的重塑会在下半年或党的十九大之后开启。财政政策会以保稳为主,同时注重对经济的刺激功能。以PPP为特色的投资势头已经形成,基础设施投资会再次成为引领增长的主引擎。

89.杨驰:宏观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杨驰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研究室负责人

■杨驰

  坚持稳中求进,化解高杠杆、高库存、高产能、高成本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贯穿2017年的宏观政策主基调。宏观经济有望企稳回升,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进展,但各项挑战与困难仍不容忽视。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运行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呈“L”型走势。传统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实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投资、进出口的经济贡献度下降,消费的经济贡献度上升;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创新驱动,更多的轻资产行业取代重资产行业成为增长的新亮点。

  二是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复杂严峻。实体经济需求疲软,传统行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企业不景气导致行业风险上升,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经营困难,导致金融业不良资产压力加大。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高增长已难以为继。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行业在服务模式、产品创新以及风险防控领域面临较大冲击。

  三是市场化竞争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各行业的发展将产生分化,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将成为2017年的最大亮点。差异化竞争将取代同质化竞争,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实力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信息科技将成为企业拓展客户、抵御风险、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90.杨德龙:投资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力

杨德龙 前海开源基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

  2017年,整体来看,我国投资增速将有所回升,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力。

  出口方面,全球经济的复苏使得净出口的提升有较大预期,但也面临着不确定性。同时净出口也依赖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预计人民币汇率会在2017年小幅贬值。

  政策方面,一方面会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等改革措施;另一方面会严格控制金融风险。

  煤炭、钢铁等工业品价格连续上涨的空间有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关注周期行业的供需状况,防止出现供需失衡。

  货币政策会是中性偏紧。在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金融风险。其中首要调控的就是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的复苏将使债券市场在2017年继续下行。房价会稳步向下调整。

  去产能的范围将不断扩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同时也有减税降费的预期。国企改革、混改也会加快步伐。“一带一路”建设也将步入快车道,PPP的落地率及规模均超预期也会带来政策红利。

  有稳定业绩的蓝筹股将会是2017年投资的重点,而估值偏高的中小创则会继续调整。

  2017年将是改革深化之年,实体经济将有所改善,去杠杆也是重中之重,资本市场会发挥其积极作用,蓝筹股将带领大盘走出慢牛的走势。

91.叶裕民:推进全面市民化 双向拉动供给和需求

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叶裕民

  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在高端产业发展中,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全面市民化正是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由之路。

  全面市民化可弥补技术工人队伍短板,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业效率,增加中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全面市民化是指我国各级各类城市都需要全面推进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特别是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必须承担起市民化主体的历史责任。

  根据我们广泛的调研,我国从沿海到内地,从先进制造到现代服务业,各类富有竞争力的企业面对的第一难题无一不是技术工人缺乏,从高技术人才到熟练工人的稳定供给普遍短缺,资金、市场难题全都排在人才之后。全面市民化,不仅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健康资本,而且唯有以此为基础才得以进行广泛培训积累智力资本,一般劳动力得以广泛地培养成中高技术产业工人。

  全面市民化将持续促进有效需求。全面市民化将使数亿流动人口、1亿多家庭相对稳定地生活在城镇,回归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消费行为,消费倾向将大幅度提升。更加重要的是当广泛培训和终身学习成为常态,全体新市民伴随着人力资本积累,收入水平将稳步提升,这是铸就中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持续完成我国工业化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根基。

  “以人为本”的全面市民化政策着眼于未来,成为撬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战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之路在经济领域之外,在社会、在市民化。

92.易鹏: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易鹏 盘古智库理事长

■易鹏

  2017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显著增多。要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寻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实现第二次跨越性发展,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要继续加大开放,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要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贸易协定,扎实推进经贸合作,有序推进产能及制造领域合作,加强资源互补,鼓励企业“走出去”。

  二要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通过不断深化金融、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改革,充分调动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要素向朝阳行业有效集聚,进而通过多领域改革的协同,让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三要继续促进“双创”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通过鼓励创新、创业的制度来调动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改进公务员人事考核制度,调动各级政府的创新积极性;积极引导舆论,提升全社会积极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

  四要加强预期引导,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切实服务好市场主体,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做好产业升级,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也应讲好中国经济的故事,加强预期引导,让投资者与大众看到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与韧性,坚定全国上下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93. 殷剑锋:民间投资增速触底反弹需要切实呵护

殷剑锋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殷剑锋 

  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公共和生产性服务业依然不理想,例如,科教文卫等现代服务业的改革任重道远,阻碍发展的事业单位体制需要彻底破除。

  增加居民收入以提高消费率要求政府部门减税费、强化再分配职能,同时打破垄断。投资和净出口下降过快,从投资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自2013年以来急速下降到个位数。不过,2016年9月份后,民间投资增速触底反弹,然而反弹力度尚弱,需要切实呵护这种反弹。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化,突出表现为金融业的过度膨胀:其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在2013年超过美国,2014年超过7%,2015和2016年连续两年保持超过8%。其二是金融部门内部融资,2016年已经超过90万亿元,在全社会信用总量(债务融资规模)中已经高达1/3。在金融业“脱实向虚”的背后是货币和信用的分化。应尽快改革目前分业监管的体系,建立央行牵头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金融业的膨胀以及金融内部非银行金融部门快速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杠杆率的持续上升。非金融企业的杠杆显著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我国企业部门的杠杆中,突出问题实际上是国企、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过高。如果负债集中在那些能够高效利用融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较高的部门,则杠杆率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即使杠杆率不高,但杠杆集中在低效的部门,则经济下滑自不待言,更严重的是风险和危机。

94.余斌:2017年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余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研究员

■余斌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已达6年。原因主要是投资增长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出口增长的下降。

  学界有观点认为,本轮经济调整已经完成,经济运行已接近“L”型的底部。从表面上看,2016年各季度GDP增速稳定在6.7%左右,由降转稳、稳中有进的特征十分明显。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主要由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长难以为继,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为弥补制造业、房地产投资下降形成的缺口,从而稳投资、稳增长,近年来在宏观调控中,增加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基本思路和主要手段。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保持在20%左右,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础设施项目内部结构中,具有良好投资回报的项目日渐减少。现在,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与改造,农村道路、上下水、垃圾处理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均以社会效益为主,难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投资回报。因此,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其中中央同口径仅增长1.2%,地方同口径增长7.4%。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增长,必将推动政府债务水平不断提高,扩大财政赤字率,积累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总体上看,2017年,经济趋势性下降的空间有所收窄,下行压力仍然主要来自于投资增长。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高位下行,制造业投资增速大体稳定,房地产投资增速震动回调,整体投资增长略低于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放缓,消费增长延续下行态势;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出口增长低迷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预计全年GDP增长6.5%左右。

95.张春晓:经济增长速度中位运行含金量明显提高

张春晓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咨询部部长

■张春晓

  2017年中国经济在调整中发展,经济增长进一步趋稳,增长速度中位运行,增长的含金量明显提高。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财政手段强化,货币政策稳健。创新空间继续拓宽,创新力度持续加大,市场开拓稳步增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现代农业框架搭建,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现代服务业快速推进,出口增长低位企稳,需求增速大体平稳。

  在经济增长上,6.5%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贡献率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效率因素。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激励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将会明显提高;在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引领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将会重点发力;在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第三产业贡献率将会快速提升。

  在结构调整上,一是“四大板块”“三大战略”稳步实施。二是“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三是要素投入结构重点优化。在宏观政策上,在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引领下,资本支持实体的状况会明显改变,制造业投资增速止降回升。在国有企业改革上,国有资产区域跨区域优化配置将系统跟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在多个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资产证券化、资本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将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重点发力,风险管控将全面强化。

96.张建君:以“宽、放、投”推动“稳、进、好”

张建君 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建君

  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仍然不容小觑。2017年我国经济将仍然处于整体偏紧的下行探底区间;经济虽然不会大起大落,但“稳”仍然是指增速在预期幅度,而“进”和“好”还缺乏显著的亮点支撑。

  立足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回调的下行压力,在不断加大上述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转化过程中,还要进一步突出做好“宽、放、投”的工作,从而以“稳、进、好”的态势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宽”,就是要用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创造更为宽松的经济运行氛围。以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偏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在消费上升为增长第一动力的背景下,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更有利于激发消费潜能。毕竟,宽是稳的基础。

  “放”就是要继续加大“放、管、服”的改革力度。“放、管、服”的改革就是要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进入中高收入的中国经济,最终要靠科技创新赢得未来,这就需要政府切实从体制内研发创新的主体改起,用“放水养鱼”赢得中国经济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

  “投”就是要持续稳定好投资的增长动力。近年来,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出现了不断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学的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不二法门。

97.张建平: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主要是简政放权和行政改革

张建平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张建平 

  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需求趋于更加复杂和更加不确定,国内企业和地方的高负债与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化解,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培育。2017年经济有望继续稳定增长,但下行压力和通胀压力需高度警惕。

  对2017年经济形势应持谨慎态度。鉴于过去三年经济增速年下降幅度逐渐收窄,2017年取得6.5%至6.7%的GDP增长幅度可以预期,也可以接受。2018年至2020年之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6.5%—7%之间波动。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主要是政府简政放权和行政改革,以及市场不断创新和市场机制完善。2017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和挑战,包括金融体系风险加大、地方债和企业债风险,以及房地产泡沫和民营企业发展动力削弱。

  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应当在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体制机制改革,并与稳步扩大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体制机制看,自贸试验区的范围要进一步扩大到更多的省份,鼓励企业用好自由贸易协定,在“一带一路”平台上配置资源;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资本市场监管改革迫在眉睫。应加大减税力度、降低利率、鼓励技术创新、强化法治,用新的市场环境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周梦鸽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济时报”】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