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1日09:21 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

  编者按:


  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国内外经济 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为了准确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近期,中国经济时报30多位记者围绕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增长动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此次课题调查共收到107位经济学者的分析文章,本期特推荐吕薇、梁海明、林伯强、刘立峰、刘满平、刘培林、刘卫民、刘元春、罗建钢、马涛、孟春11位学者的文章, 以飨读者 。




45.吕薇:坚持稳中求进 把准“进”的重点

吕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吕薇


  今年,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和挑战增多,因此,要增强内生动力和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中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017年经济工作总基调。

  “稳”与“进”相互促进,以“稳”为基础,把准“进”的重点方向,实现有质量和有效率的增长,提高要素生产率。

  第一,聚焦振兴和提升实体经济。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要多策并举,鼓励和支持实体经济。

  第二,释放居民消费潜能,以消费升级带动供给侧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以消费为主,但存在传统消费增长乏力,新型消费不稳,高档消费外流的倾向。消费升级是重要的增长动力,因此,要加强需求侧政策,消除制约需求释放的体制障碍,巩固和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和升级。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调整和完善消费市场秩序。

  第三,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新驱动主要是人才驱动,要建立多层次人才政策,激发科研人员、企业家、管理人员、技能工人等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通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标准体系及其实施措施,使企业创新能够在市场上获利。改进市场准入规则和管理体系,建立包容失败和允许试错的管理体制,形成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的成长空间。

  实现上述“进”的重点,还要靠改革释放内生动力,应围绕振兴和提升实体经济,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相关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


46.梁海明:今年经济走势或将前高后低

梁海明 丝路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梁海明

  预计今年GDP增速为6.5%左右,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走势或将出现前高后低。总体的宏观政策以稳汇率、稳增长、稳物价和防风险为主导,或有降准的可能性。

  今年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压力还有但不大,预计贬值3%或以上,主要是在资本管制趋严环境下,资金外流漏洞已开始补上。“8·11汇改”后,人民币逾10%的贬值,已释放了部分贬值压力。

  今年一线城市楼价有很大的可能继续上涨,但涨幅减小;二三城市楼价则稳中有升。中央政府将继续去库存,持续推行楼市调控政策,并扩展到其他二三线楼市过热的城市。


47.林伯强:进一步推进能源改革

林伯强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林伯强


  能源体制改革和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既有改革的复杂性,也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将会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

  从能源体制来说,打破产业链一体化垄断是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要求,“管住中间”针对能源的自然垄断,“放开两头”可以在技术和资本门槛要求相对比较低的环节为民营资本提供投资机会,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是能源价格由市场决定的基本条件,因此需要体制改革支持价格改革。

  从价格机制来说,以往能源价格的确定和调整常常是政府权衡政策目标和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对价格的行政干预可能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这使“混合”的民营资本面临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民营资本“混合”的积极性,因此需要价格改革支持体制改革。

  现阶段能源供大于求和低能源价格有益于能源改革。在能源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的能源管理职能也需要作相应转变。政府需要研究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管理体制,在强化政府能源监管的同时,如果有必要干预能源市场,则尽可能采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干预。政府在逐步放开能源计划约束的同时,需要加强能源行业战略规划。任何能源改革都必须将能源行业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供应作为大前提,这个是政府能源管理职能的关键所在。

48.刘立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程


刘立峰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刘立峰


  稳增长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必须发挥好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但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经济中两难甚至多难问题,投资需要权衡的因素更加繁多、复杂。200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滑,按照这一趋势,今年投资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探。

  在经济持续下行阶段,反周期的政府投资扩张政策十分重要。未来一段时期应更重视财政政策的主导作用,继续增加中央政府债务融资用于公共投资的规模,加大国债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市场化的地方债发行机制,形成稳定、规范的地方建设性融资渠道。

  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民间投资困境是周期下行、结构转型、动力转换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民企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有恶化的迹象,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为民企创造发展空间,改善民间投资的发展环境。

  我国新动能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无法弥补旧动能弱化带来的缺口。新旧动能的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需要加快这一进程。

49.刘满平:经济增长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较大


刘满平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

■刘满平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仍较大,新经济动能快速成长,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工业领域存在补库存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下,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可期。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今年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去产能的长期目标和短期价格波动的矛盾。二是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一方面确实有利于消化库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上涨,而且还推动大量投资性货币进入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这些预期上涨可能性更大的低库存地区,而原本库存集中的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进展缓慢。三是“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之间本身存在一些不协调甚至冲突。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首先要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性、攻坚性任务的理念,不能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也不能因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改善,或者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增多而放缓推进步伐。其次,短期内可采取如下措施来推进:一是转变政绩考核体系,推进政府简政放权,通过政府转型优化供给结构。二是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推进要素的价格体制改革,矫正要素价格扭曲政策。四是推进垄断领域以及国有企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50.刘培林:激活民间投资是纲

刘培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刘培林

  做好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经济工作,激活民间投资是纲,这既有利于“稳”也有利于“进”。

  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矛盾和挑战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就是民间投资仍然没有明显回升。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六成,激活民间投资有利于“稳住”国民经济的基本运行态势,有利于稳定就业,巩固减贫成果等。

  激活民间投资还有利于“进”。“进”最主要的体现是产业和技术的转型升级,而这离不开物质资本投资,因此要让活跃的民间资本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地物化新的技术和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激活民间投资,一方面会扩大当期总需求,但同时会转化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高效率、高质量的供给。这种意义上的民间投资会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的规模。当然,激活民间投资,并不意味着放松生态环保要求、不加选择地发放信贷、增加土地供应,这方面的要求只能更加严格。

  激活民间投资,必须给民间主体的投资行为以安全性保证,让民间主体“愿意投资”。近期要只争朝夕,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短期内有一些实质性进展,给民间投资主体以明确的信号。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51.刘卫民:房地产行业亟须建立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刘卫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刘卫民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无论是对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纾解民生住房难题,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都至关重要。在近期一系列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降温苗头,许多城市的新建住房价格同比涨幅收窄,二手房的议价空间在扩大。预计随着这些政策效应的持续发酵,今年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增速都将双双显著回落。

  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仅仅关注短期调控政策效应还远远不够,要想让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还须建立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当前,房地产领域的改革重点是抓住现在房地产调控初现成效的有利时机,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尤其要从金融、土地、税收三大方面发力,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在金融方面,要做到“疏堵结合”,一方面要管好房地产信贷闸门,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堵住违规资金通过一些渠道流入房地产市场,减少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降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信贷成本。

  在税收方面,要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税收体系,降低合理的住房换购成本,提高炒房成本,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

  土地是调节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又一重要工具,对于热点城市不仅要人地挂钩,更要着眼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统一,加快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功能疏解、升级、改造,真正做到产城一体,从根子上缓解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

52.刘元春:基础性改革将取得重大突破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元春


  预计今年中国经济的总体格局将是稳中求进,GDP增速为6.5%—7%,CPI涨幅为2.1%—3%。

  首先,经过2016年的稳增长,中国经济出现了较好的缓中趋稳态势。其次,今年经济有稳定的基础,表现为供求关系改善,先行参数反弹强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处于扩张区间,一些新动能和新业态表现好于预期。

  今年中国经济运行仍会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首先是债务严峻的问题。债务的可持续性会影响今年经济增长态势,影响新旧动力转换速度,影响国民资产质量。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升级,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再次,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很多具体举措,如果没有很好的“抓手”,振兴很困难。最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的“新政”、美联储加息等外部风险,也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的经济工作将稳中求进上升为方法论,一些基础性改革将会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取得明显成效。只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相信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终实现全面起飞。

53.罗建钢:今年经济增速将保持平稳

罗建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罗建钢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本就处于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我国经济运行环境也将更复杂:实体经济受到前期融资成本高企、杠杆率水平较高、库存压力较大的影响,而表现出投资增速放缓的态势在今年前半年将继续延续;随着投资性需求的挤出和杠杆融资的控制,今年房地产市场的活力和空间明显受到挤压;总体来看,消费结构的升级仍是被动式的,基础不稳定;进出口形势总体将呈现改善趋势,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又带来一系列不确定的影响。

  此外,资本市场和政府财政运行也有一些不确定性,例如,随着房地产泡沫风险挤出进程的加快和投资性需求的控制,金融杠杆水平总体受到抑制,但债券收益率上行、债权价值回落等不可避免地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部分地区采用变相举债、名股实债的方式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导致了政府实际债务水平显著增加,而资产证券化改革又迟滞缓慢,政府债务增长及基础设施建设导致金融流动性速度放缓,形成新的市场风险点。

  综上所述,对今年的经济形势预测如下:GDP增速预计将在6.5%—6.8%之间,基本保持平稳。房地产的价格全年横盘,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在3%左右,甚至更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预期仍将低于10%,但民间投资的增速快于国有控股投资。消费的增速保持平稳,预期增速为10.5%左右。进出口形势将有小幅度改善。通货膨胀压力显著上升,CPI破3的可能性增加。

54.马涛:既要追赶红利也要治理红利

马涛 宁夏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研究所所长

■马涛


  中国的改革开放内生于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与全球经济体系相互适应中开始进入深化改革和阶段转型期。如果将这个过程按“十三五”分成两个阶段,这种适应性在前半程中更多体现为全球经济体系对中国经济治理体系的单向输入,享受追赶红利的同时较少承担全球风险。在后半程中全球经济体系的治理挑战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治理需求共同涌现,呈现出明显的双向深化特征,通过创新来实现治理红利的同时,更需要防范技术助推下全球风险的快速扩散和重大冲击。

  建设国家信用树立全球预期,防范国内国外治理风险。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发展开始进入中后期,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进入了成熟期。中国生产要素与全球生产要素、中国市场规模与全球市场规模、中国市场组织与全球市场组织,都已经深刻地被中国治理主体和全球治理主体纳入到了自身行为的未来预期与现实决策中,要素资本化与预期全球化开始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中国内部治理主体多元化、利益化与全球治理环境资本化、技术化、政治化和风险化并存,要规避自身转型升级的决策风险、弱化全球挑战风险,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树立持续稳定的发展预期最为重要。

  国家信用建设应该成为中国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构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增长体系的治理核心。从追赶红利到治理红利,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与全球经济分工关系的历史性转型,也是全球经济面对空前的不确定性需要中国来主动给出预期和承诺的全球性责任。

55.孟春:夯实经济运行由降转稳的基础


孟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巡视员、研究员

■孟春


  预计今年将延续2016年“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结构调整逐渐加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下一步,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由降转稳的基础。

  一是坚持以供给侧为主、需求侧为辅的改革思路。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要双拳出击,但应以供给侧为主攻方向。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紧抓结构性这一主要矛盾,尊重市场规律,矫正资源配置扭曲,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二是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避免将体制机制改革和配套政策相混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更多地落脚在中长期政策,把制度供给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三是持续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第一,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拔掉“呼吸机”和“输血机”,严格监管,防止死灰复燃。第二,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核心理念,坚持分类、分城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库存过多的问题。第三,注意防范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泡沫化风险,逐步释放局部风险,避免市场过度波动。第四,继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今年要继续相关领域改革,特别是在产业政策、交易成本、各项费用等方面,要给企业稳定的预期,增强企业投资信心。第五,要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重要作用,补齐短板,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济时报”】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