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1日09:21 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

  编者按:


  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国内外经济 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为了准确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近期,中国经济时报30多位记者围绕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增长动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此次课题调查共收到107位经济学者的分析文章,本期特推荐侯永志、韩复龄、贺力平、洪永淼、胡迟、胡继晔、胡敏、黄群慧、黄征学、贾若祥、蒋震11位学者的文章, 以飨读者 。



23.侯永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侯永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侯永志

  推动经济较快和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进行各方面、各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构建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各地的创新体系在规模和形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基本构件应该是相同的。在创新的主体中,必然有政府,有企业,有研究机构,有专家学者,有把创新构想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工人队伍。构建一个有效的创新体系,必然要求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必然要求各创新主体的行为方向趋于一致以形成创新合力。

  具体地说,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这样的区域创新体系:第一,政府有能力对创新的大方向进行谋划,有动员和配置区域内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政策工具。在创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明确创新的方向,有助于高效率地利用这些资源。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日益呈现出资本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征,而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正是这些重大的技术供给不足。在当下的中国,必须充分估计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第二,企业有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要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最低限度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能够看得到的可能的投入回报;企业创新也必须有外在压力,要通过改革使包括劳动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价格达到应有的水平,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第三,研发机构有创新能力。要通过改革,为研发机构开辟更宽广的融资渠道,为研发机构聚集人才创造更便利的条件。第四,专家学者和技术工人队伍要有创新意愿。不仅要为专家学者和技术工人队伍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要使他们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


24.韩复龄: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韩复龄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韩复龄

  201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空前严峻的考验。要针对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去一降一补”仍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引导的核心作用。

  去产能方面,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

  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规范政府举债行为。

  降成本方面,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向内降本增效。

  补短板方面,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25.贺力平: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


贺力平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贺力平

  “三去一降一补”背后有许多制度因素,如果不进行制度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也不能真正完成和持久。例如,就“去杠杆”而言,表面看,这只是降低企业债务率的事情,但背后的因素却有许多,其中涉及到企业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财务制度。

  如果不在国有企业部门明确一个持续性的资本金补充机制的话,去杠杆这个事情很有可能就是在一段时间之内,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把它降下来之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反弹。所以,我们应该把去杠杆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建立国有企业资本金的补充机制,完善并明确这个机制;二是强化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信贷约束机制,债券市场的改革和完善也需要深化;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债务转换的机制,包含债转股;四是所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要明确退出机制,这个退出机制也应同国有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可以说,只有通过制度化的改革和调整,我们才能破除过去长期存在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部门的活力,同时消除企业部门的所有制歧视。

  不与制度改革相结合,“三去一降一补”在很大程度上又会成为表面文章。


26.洪永淼:实行更市场化的汇率制度与更有国际竞争力的吸引外资政策


  洪永淼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与国际研究讲席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

■洪永淼

  2017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充满了巨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尤其是外部环境。中国需要加速完善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使人民币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其市场供求及走向,并且逐步减少临时性的非市场化外汇管制措施。这样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也有助于减少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各种套利机会与投机行为。同时,当人民币汇率的确具有贬值的巨大市场压力时,应当顺应人民币贬值趋势,及时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另一方面,如果长时间对外投资远超境外对华投资,这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中国就业、税收、技术转移与管理创新,将是十分不利的。应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一个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吸引境外投资的全方位投资优惠计划,尽量争取在中国资本与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有大致等额甚至更多的境外投资到中国来,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7.胡迟:2017年中国经济将延续企稳向好态势

  胡迟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迟

  2017年,中国经济将延续企稳向好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与稳增长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都将助力经济向好。

  一是经济增长稳中求进。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幅度应该降低,甚至有望保持2016年的增长率。商务部预测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将超过6.5%。

  二是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趋势将会加快,且转型升级呈现信息化、服务化的特征。我国企业将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主导转为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格局。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建设性阶段。改革的内容包括在继续扩大十项国企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快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同时加快央企重组整合,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2017年会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

  四是兼并收购热度不减。2017年,经济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与去“僵尸企业”都将为并购市场提供良好的题材。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也将进一步点燃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之行。2017年央企数量会继续减少到“两位数”。海外收购案仍然会继续增加。


28.胡继晔:L型的宏观经济有望探明底部

  胡继晔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院教授

■胡继晔

  2017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金融危机的挑战大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主政者不可不察;但市场激发的微观活力将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L”型的宏观经济有望探明底部、触底反弹。

  首先来看挑战。房地产业已成强弩之末之势,但地方政府为地方GDP增速、减轻地方债务,依然会倚重房地产。今日之中国,必须对房贷绑架整个银行业高度警惕。银行业总资产220多万亿元,乃国之根本;银行业被房地产拖累将陷入万劫不复之深渊,必须高度重视,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美国特朗普总统开始执政挑战中国的实体经济,钢铁业首当其冲,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苦练内功、锐意创新方可破解特朗普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扰;中国企业唯有面对美国这样的强劲对手,方可砥砺前行。

  供给侧改革主要就是要素改革。在劳动力因素供给方面,放开二胎还不够,应当尽快、彻底放开生育限制,为未来劳动力的供给奠定基础,让后代享受人口红利。土地供给要研究逐步消除国有、集体的双轨制,让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符合市场规律。资本要素的供给正在路上,主板、创业板发行稳步推进,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万家之后需要在流动性上下功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促进科技这一重要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技体制的改革将为供给侧改革真正落实提供技术保障。

29.胡敏:稳定政策预期 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胡敏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从进入2017年的所有国内外经济因素变化看,不确定性被指为是影响这一年经济运行的最大变数。辩证地看,这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保持宏观政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应变性,增强政策相机选择的弹性,稳定政策预期,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应当更为有利。

  2017年中国经济政策最有施展的空间,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四大任务之一的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切实推进税费改革,为各类企业真正松绑降负。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的情况下,2017年财政政策应当更加积极有效有力。关键要落实好营改增的政策红利,进一步理顺生产要素价格,降低制度性、交易性成本。二是深入推进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2017年在减少国企数量、增强国企竞争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上能有实质性进展。加快实施一批品牌工程、质量工程、标准工程,形成实体经济有回报、有前景的社会示范。三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落地,有序推进PPP模式,以此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吸引更多的外资、民资进入竞争性、公共性、开放性新领域,发挥国有资本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四是拓宽广度和深度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特别是要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业发展和文化产业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 “互联网+”行动。

30.黄群慧:提升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是重中之重


  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群慧

  实体经济是供给体系的主体内容,提升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供给质量”就是供给侧所具有的特性所满足需求侧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说,供给质量决定了供给对需求的适应程度。由于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不高进而引起实体经济自身供求失衡、无法提供高回报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要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的质量。从产品层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要正确处理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工艺创新,建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企业要持续强化全面质量管理,而国家要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QI)建设,努力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从企业层面提升供给体系质量,要完善实体企业创新发展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处置“僵尸企业”,重视发挥和调动企业家创新的作用,不断提高实体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从产业层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要积极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和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重视发挥竞争政策的作用,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


31.黄征学:“缓增长、弱稳定”态势依旧


  黄征学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规划研究室副主任

■黄征学

  2017年中国经济将呈现“缓增长,弱稳定”的态势。

  从外需形势看,预计2017年将延续2016年进出口逐季回稳的趋势,全年出口增速有望恢复正增长。从投资形势看,三大领域的投资,除房地产外,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增速都将小幅上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小幅下调。从消费形势看,不论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还是消费市场政策调整,都可能导致增速小幅回落。

  总体而言,2017年经济增速可能小幅回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将逐步累积。要瞄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防范经济社会风险。以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为重点,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积极释放优质产能,稳定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建立“去库存、城镇化、扶贫开发”的联动发展机制,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千方百计化解房地产库存压力。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细化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降低企业杠杆。在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适当降低社保费率,调整税收结构,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从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突出问题着手,突出扶贫开发、民生保障,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防范多重风险“交叉感染”,筑牢防风险的安全网。


32.贾若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中向好的总趋势


  贾若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贾若祥

  第一,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明显,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第二,仍将保持稳中向好的总趋势。随着中国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形成,特别是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更是要为今后的改革作出系统的重大部署,这都将释放很大的制度红利,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区域经济仍将保持进一步分化的格局。其中在2016年面临较大经济下行压力、甚至出现“断崖式”下滑的东北地区有望筑底企稳,并将在深度调整后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而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在转型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仍将会保持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广大中西部地区在进行深入的结构调整,发展相对平稳。第四,将进一步完善内外联动的新局面。中国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将会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深化和强化,中国将逐步实现由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向国际规则的倡导者的转变。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全面深入推进。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将会更加完善,在农业、工业、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将会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国经济的稳中向好奠定重要基础。


33.蒋震:寻求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蒋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蒋震

  2017年,中国经济将继续沿着新常态路径前行,从宏观运行的整体形势来看,本人认为还是比较乐观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企稳状态,我们迫切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发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基本原则,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服”,创新政府治理模式,精准支持新模式、新产业,有效鼓励实体经济发展,激发各类主体对于创新的积极性,紧紧把握住国家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创新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在发挥制度红利方面做足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传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比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所以,要充分将新动力和传统动力相结合,统筹协调,构建区域发展共享的体制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确保如期实现发展目标,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2017年,我们将寻求一种更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济时报”】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