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牵手要“六合” 不会出现重组潮
记者 祝嫣然 胥会云
中央企业重组,不会出现一哄而起、大规模的“重组潮”。9日下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副主任张喜武等现身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就“国企改革”等相关话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肖亚庆在会上明确了今年国企改革的七项重点工作,即加强国资监管、强化风险控制、深入推动央企重组、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加快公司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强化风险控制”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控制风险是我们贯彻落实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根本保证,2017年要进一步加大风险管控力度。”肖亚庆说。
张喜武则明确了2017年央企重组的三大思路:聚焦重点领域搞重组、探索有效重组方式、加大重组后融合力度。他表示,央企重组不仅要资本合、资源合、组织合,更要做到理念合、战略合、管理合。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中国经济大背景下,“稳”字依然是国企改革的前提。对政企不分的改革、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实质性的重大改革和调整,是国企改革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只有抓住这个关键和根本,才有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基础和前提。
央企重组防止貌合心不合
张喜武明确了今年央企重组的三大思路。
首先是聚焦重点领域搞重组,加快推进煤电行业、重型制造装备行业、钢铁行业等领域的重组整合,推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要积极地探索境外资产整合,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
张喜武表示,对中央企业的重组,我们不是搞行政的“拉郎配”,也不是搞简单的“归大堆”,更不是搞新的垄断,也不会出现一哄而起、大规模的“重组潮”。
李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7年国企改革有望在规范中进行较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与分类改革结合,有很多将会出现在央企与地方国企,或者央企与民企之间,2017年重组动作会比过去两年都要大,也更加频繁。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金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央企重组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通过重组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如何将重组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以及如何产生机制转换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效应。企业重组不是两个企业资产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提高效率的效果。
因此,第二大思路就是探索有效的重组方式。对此,张喜武表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推进中央企业的重组。比如,可以像南车、北车那样强强联合,也可以像中电投和国家核电那样优势互补。
重组后,还要加大融合力度,这便是第三大思路。张喜武认为有效的重组要做到上述“六合”,防止貌合心不合,“也就是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加快化学反应,切实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不断地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真正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经济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和清退“僵尸企业”都将为央企间重组整合提供新的机会,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也将进一步“助燃”央企间的重组整合。
从实践情况来看,近3年来中央企业的重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从方向上看,央企重组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地完成了央企所承担的使命责任;从布局上看,坚决落实了化解产能过剩等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效果上看,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转型升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混改不是唯一灵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聚焦国企改革,提出要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报告指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抓紧剥离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肖亚庆表示,今年混合所有制改革上要进一步推动,“数量上要扩大,层级上要提升,更要有深度地进一步拓展。”
东航集团总经理马须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混改推进顺利,很多民企对东航物流的混改非常踊跃积极,“我们开玩笑说,股权都不够分了。”
李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批中央企业将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及推动央企公司制改制与上市是2017年国企改革中颇为抢眼的亮点。今年应在混改的深度上下功夫,将积极探索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支持央企间、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交叉持股,大力推进改制上市工作,力求包括集团层面在内的混改有所突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混改在覆盖面上已有相当的广度和宽度,接下来需要继续深化混改的深度,如混改应重视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同时,需要同步推进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激发和保护改革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创新发展。
“参与混改一定要让社会资本发挥作用,否则只是形式上混合。”上海鹏欣集团副董事长葛俊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混改真正要解决的是国有企业的活力、动力、竞争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依靠自身内部改革很难解决,所以要引入社会资本,真正使社会的优秀人才在国有体制中找到发展空间,优化国资经营者队伍;同时实现国有资本效率提升、质量提升、机制突破。
然而,混改并不是国企提升效益的唯一灵药。肖亚庆表示,并非所有的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都要搞混合所有制,适合于搞的就搞混改,适合于控股的就控股,“宜混则混,宜独则独,宜控则控,也可以参股。总之,在实践中不是一混就灵,混改是重要举措,但不是唯一的。”
此外,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民营资本的进入存在瓶颈。如何改善营商环境,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愿意进来、能够进来也是一个难题。
肖亚庆对此强调,既然是混合所有制,参与的这些市场主体和资方的主体如何在公司治理上能够真正像混合所有制这种制度安排参与,能够确实既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流失,也要保证各个参与主体能够得到期望的符合市场要求的回报,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尝试。
加强境外国资监管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央企在境外的投资并购也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国企央企在境外投资的效益和竞争力、国资委如何加强境外国资监管,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肖亚庆介绍,在“一带一路”、“走出去”各项大战略中,中央企业都做了很多工作。而中央企业自身也通过“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化经营不断扩大。现在中央企业从法人单位来看,有9112家企业法人大约在18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运营活动。总的来看,这些年都有积极回报。中央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国际化、全球化。
国务院今年1月发布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两个办法指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重。强调事前加强规范、事中注重监控、事后强化问责,实现对投资全过程监管。
李锦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大批中央企业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与并购,境外国有资产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不当投融资行为引起的国资损失案例不胜枚举,境外国资监管存在漏洞。因此,要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
肖亚庆也明确表态,国资委将加强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决不姑息,对于违规将严肃追责。
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曾在媒体上表示,“走出去”是一件风险比较高的事,最好是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管理团队资本各占一块,把大家的利益牢牢捆绑在一起。
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善波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防止国企境外资产流失,最根本的还是通过混合所有制等手段,推动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套制度如果有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等能够明确分工、互相制衡。”
李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当前国企大力“走出去”的现实背景下,在以国企为主力军的“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下,未来将有更多国资走向境外。到2020年,境外营业额将占到中国央企总体营业额的20%以上。伴随着境外国资总量的不断增加,国资流失风险也在不断增长。国资监管需要完善体制、丰富内容。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