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0日12:21 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

       编者按:

      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国内外经济 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为了准确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近期,中国经济时报30多位记者围绕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增长动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此次课题调查共收到106位经济学者的分析文章,本期特推荐白彦锋、白永秀、 曹海敏、曹和平、曹明弟、茶洪旺、陈华、陈剑、陈龙、陈运平、程世东11位学者的文章, 以飨读者 。



1.白彦锋: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 平稳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白彦锋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

■白彦锋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点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格局中也能得到佐证。西方发达国家所得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所得税当中又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我国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20%左右,个人所得税只有6%左右。我国这种所得税的收入格局既与我国“国、家、天下”的集体主义传统文化有关,又与我国国企、央企讲政治的“经营观”密不可分。西方国家的私人企业个人利益、企业利益至上,为此他们会开展各种税收筹划规避税费;我国的央企和国企则会将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们现在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时,一些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可能会有“趁火打劫”“站干岸”的行为和举动,给一些重大项目的开展和保障“扯后腿”、坐地起价。这些行为在国有企业和央企当中是绝无仅有的,充分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

  但是,在公交、供热和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当中,也存在事业化经营、成本核算不透明、亏损由财政兜底的问题。一方面,城市公交等实现了企业化经营、企业高管拿着市场化的高薪,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出现了亏损却要政府财政买单。因此,应该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确保财政管理的公共性。企业化经营和事业化管理“双轨运行”,防止大家“都来吃财政的大锅饭”。类似的,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要坚持“精算平衡”,在国企改革等制度性因素消除之后,不能总是让财政资金来补贴。坚持市场原则,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2.白永秀: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五点建议

白永秀 陕西永秀智库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

■白永秀

  作为“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部署的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作出新的部署。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具体而言,要努力做到以下方面:首先是积极妥善化解产能过剩。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其次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其他几点则为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曹海敏:以区域合作开发引领战略发展

曹海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曹海敏

  2017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关键的一年,总体发展趋势是以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我认为,应切实全面树立推动经济发展协调理念,以区域合作开发、引领战略发展为动力。

  未来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优势,那就是要促进国内经济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必须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根据实际区域的差异制定公平的社会政策、产业政策及公共服务标准,并从法律层面及顶层设计做好配套政策,从实际执行层面做好对接和协调各方利益;坚持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动力,积极谋划通过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以区域交通设施联通为基础,在产业互补、人才资源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简政放权约束有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努力形成环境治理为策略的新经济格局;坚持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各区域、各领域及各环节,体现全国整体性、协调性为特征的经济战略支点,更深层次推进跨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迈向更深层次。路桥等交通运输要合作加强;突出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注重风险管控的新问题;加强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区域合作共享,体现区域合作开放经济的新动力,因而全面推进区域交通智能管理、运输服务、投资管理及安全保障一体化,形成全球及国内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4.曹和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实行“车不等人”原则

曹和平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曹和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总需求管理的镜像操作。

  基于改革开放后近四十年的经验累积,中国决策层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及政策组合的时机点把握也比较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宏观管理工具,如果措施到位,其短期性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尽管有长期效应)。现在看来,要实现短期效应,应该实行“车不等人”的节约原则,换人是比较好的选择。要不然,再好的决策,执行几个季度后就会偃旗息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要有民族经济的自信心。中国数千年经济体发展的分化组合和均衡收敛过程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一种 “公共品-私人品”结构构成完全不同的历史遗产,这种遗产组合使得中国经济中的外部性更多地具有了更加稀缺的外部性资源。这正是中国经济模式不同于新古典经济模式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国经济道路或者模式存在合理性所在。中国政府是这种外部性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

5.曹明弟:结构性的积极因素已经出现

曹明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曹明弟

  预计2017年在内外的经济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速仍会惯性下降,但由于中国经济韧性强,国家简政放权、搞好经济的决心大,下降幅度可能不大,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

  经济质量向良性方向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理由是,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2015年达到50.5%,首次突破50%以后,进一步增长到5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供给质量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发展,运用节能环保、环境友好等标准、门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能,通过更低的能源、水资源等资源消耗,提升产业绩效,满足群众对更好产品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努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2017年,中国经济虽面临困难,但无须过度悲观。周期性的下行压力仍在,但结构性的积极因素已经出现。特别是近几年力推的PPP模式卓有成效,不仅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了特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推动民间资本重拾投资信心,还为中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阶段打下了物质基础和制度探索。

6.茶洪旺: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尚需加力、聚力

茶洪旺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茶洪旺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仍然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固有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仍存在定位不清、体制不顺、上热下冷、落实不力和效果不够好等问题和矛盾。与此同时,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正在增加,这给中国带来了挑战。

  我们务必要把握好机遇,在减税降费、处置僵尸企业、市场化改革、深化简政放权、降低体制成本、解决“脱实向虚”问题、激发微观活力、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落地上加力,尤其要加力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因地施策,把“三去一降一补”实实在在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一一列出清单,限期完成,确保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7.陈华:发挥金融机构

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

陈华 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

■陈华

  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改革,特别是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加金融供给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要用好和创新金融工具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加和丰富金融供给,发挥金融机构的应有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具体做法是:一、丰富和优化金融供给主体,根据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差异化融资需求,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全金融产业链条,形成以银行、天使投资、PE/VC、资本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供给主体。

  二、银行客户支持的重点从大而全、小而全转向小而美的科技小巨人,发展孵化一大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科技小巨人,从而提高区域经济活力,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经之路。

  三、银行要实现从公司客户、机构客户为主向公司、机构、个人并重的转变。

  四、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企业在经济下行时期可以通过减少分红来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直接融资在经济下行时期的缓冲作用。

  五、未来要淡化抵押担保文化,看重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发挥市场出清的作用。

  六、应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实现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金融体系,提高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切实维护好公众的金融权利。

8.陈剑:释放市场活力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平等环境

陈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陈剑

  2017年不确定性胜于2016年,可确定的是全球经济整体低位运行。

  从国内而言,2015年以来的投资增长主要是由政府以及政府所属的国有企业主导。目前民间企业面临着融资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税收负担高与市场需求低的“三高一低”格局。如何为民营经济提供平等的竞争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仍然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适度增长的关键因素。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意义重大。这需要政府在民生上、转移支付上有大动作。此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政府投资更多地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加快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缩小居民贫富差距。

  在供给侧改革方面,2017年应当在降低各类成本上下大功夫。要让企业充满活力,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诸多干预。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减税、降费一定要与行政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紧密相连。特别是目前行政体制成本过高,没有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行政成本下降,减税、降费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移动互联网对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影响和冲击。中国既要张开双臂,同时也要积极应对这一革命性影响对传统行业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中国城镇化仍然蕴含着巨大潜力。在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应当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的持续活力,将为中国经济适度增长奠定雄厚基础。

9.陈龙:实行“三个转变” 提升 财政支持结构性改革的效果

陈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龙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体现在:一、经济“筑底”趋势日益明显,呈现诸多积极变化。二、现行的汇率政策、防范金融风险中的去杠杆和稳定经济的协调问题、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变数。三、根本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

  依据上述变化,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在于,稳定市场预期,尽快促使经济完成探底,并着力化解结构性失衡,激活经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这一目标,要求在立足短期对冲经济下行力量的同时,着力解决制约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为此,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要实现三个转变。

  其一,由注重财政收支“流量优化”向注重“公共资源全局调整”转变。财政政策更为积极有效,需要综合调整、优化财政资源的流量和存量结构,如调整地方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加快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优化社会性支出的内部结构、调整债务结构等,提升配置效率,并激活社会资源,化解结构性失衡。其二,由“数量对冲型”向“结构调整型”政策转变。其三,由注重“硬件”建设向“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转变。

10.陈运平:2017年中国经济

在持续创新中放缓稳定前行

陈运平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陈运平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基本接近阶段性底部。“稳中求进”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基调。

  对于中国经济来讲,因为经济体量较大,在经济转型期间不可能维持较快的增速,增速也不能太快,否则不利于经济软着陆和弯道超车的需要。同时,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动力源的新经济发展战略,其中“两化融合”是关键,制造业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需要充足的时间,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推广也需要一定的过程。2017年中国经济注定在持续创新中放缓稳定前行。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更需要树立信心、练好内功和积极进取,进一步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双创”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障金融市场有序发展。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大“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融合力度。五是进一步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安全餐桌革命。

11.程世东:在中低速增长中

实现产业逐步升级

程世东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中心主任

■程世东

  2017年全国经济应该还是中低速增长,理想状况是在中低速增长过程中产业真正开始逐步升级,为以后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从投资看,房地产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去库存就是很大的成功;“铁公机”等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基本达到顶峰;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缺口,但这一领域的投资增速不会有大的提高。在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不可能有大的起色,但也不会再继续下降。

  这些年一直比较放心和欣喜的是公众消费在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升级但供给未能与之匹配,这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该由各级政府主导,而应更多靠市场,政府主要是创造良好环境。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条件、有动力真正进行转型升级。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是,持续几年的中低速增长带来的公众收入的减少,累积到现在可能会影响消费支出的降低。

  全球经济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不够景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必然(从金融角度,能够做到缓慢、有序、可控即是成功),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大概率的保护主义,都使得我国对欧美贸易不乐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与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会有一定的起色,但也不会快速增长。

  不管是经济增长,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产业升级、PPP模式的健康推行,国企改革依然是重点。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中坚,其健康和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的健康与发展,其改革成为重中之重,2017年应有实质性进展。应坚持分类改革,让更多国有企业的着眼点真正回归到资产保值增值,而非追求企业规模,变成真正市场主体。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济时报”】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