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好 ○编辑 孙放

  营收略有下滑,销售费用却大幅上升,顺带还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西藏旅游2016年年报中的这一系列反常现象,引起了上交所的高度关注。

  西藏旅游今日公告,公司已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要求公司对销售费用变化与营业收入相背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及合理性等给出进一步说明。此前,西藏旅游2015年曾依靠非经常性收益实现盈利,避免“披星戴帽”。

  西藏旅游2月23日披露的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销售费用为3105.79万元,较2015年增加40.19%;其中,营销返利及广告推广费2478.22万元,较2015年增长235%。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收入应与其费用呈现较好的匹配关系。然而,西藏旅游销售费用的显著增长与其营业收入的变化(2016年营收较2015年下滑16.97%)明显背道而驰,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对此,问询函要求西藏旅游结合其营销返利的支付对象、支付渠道等,以游客数量、旅行社收入等数据为基础,分析营销返利政策对相关业务板块销售费用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问询函还细究公司的单季度数据变化,深挖其中的异常现象。结合西藏旅游三季报、年报,其第四季度的销售费用就达1603.28万元,占全年销售费用的52%,远高于其他三个季度。

  对此,问询函要求西藏旅游分季度列示营销返利、广告推广费的具体金额,并结合报告期内营销返利、广告推广活动的起止时间,分析单季度间销售费用差异较大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如果只看一年的财务数据,西藏旅游突然增加的销售费用着实有些突然,可将之与公司的其他财务数据,以及历史业绩结合起来观察,却能有更多发现。

  如年报显示,西藏旅游2016年还计提了多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达1667.63万元,其中包括坏账准备782.08万元、存货跌价准备485.86万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53.66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6.03万元。而追溯到2015年度,上述资产科目均未计提减值准备。另外,西藏旅游在2016年度还处置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损失合计981.44万元。

  其中,根据年报披露,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主要包括《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因受互联网冲击而出现的大量库存过期刊物、拉萨喜马拉雅酒店多年翻修而无法使用的酒店设备及客房用品、下属旅游公司滞销或过期的旅游纪念品等。但一般而言,互联网对纸媒的冲击并非新鲜事,拉萨喜马拉雅酒店翻修也持续多年,过期滞销的旅游纪念品一般也不会只在一个年度集中出现,为何2015年没有发生减值,2016年才进行计提?又如,固定资产报废方面,2015年未报废2016年才报废,难道被报废资产的使用状况在一年当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问询函就公司2016年度资产减值、报废等判断依据和合理性提出质询,并要求说明具体处置情况,以及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决策程序,是否达到临时公告披露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受经营环境等因素影响,西藏旅游近年来主营业务表现并不好,2014年至2016年已连续三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2015年,公司依靠债务重组、资产出售等带来的非经常性收益实现微利,避免“披星戴帽”。而在主营业务仍无明显改善的2016年,公司亏损额又明显扩大。

  除此之外,西藏旅游2016年年报还存在多处相关数据前后不一致的情形,如非经营性损益与报表附注中相关科目的数据有出入、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表中列示的子行业营业成本增减幅与成本分析表中的数据有出入、应收账款前五名占期末余额比例与信用风险披露中的比例不一致等。对此,问询函也要求公司核实并说明或更正。

责任编辑:马秋菊 SF186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