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住宅供地减半

  调控不减房企补仓意愿

  ■本报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土地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根本,而在北京这个楼市风云变化最为迅猛的城市,政府供地计划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日,北京市2017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获得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7年北京市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总量为3900公顷,比2016年的4100公顷减少了200公顷,这是北京市连续第六年减量供地计划。但保障房用地供应仍为350公顷,与去年持平。

  而最受关注的住宅用地,今年的计划供地量仅为610公顷,较上年大幅下降。从近12年土地供应数据来看,2017年北京市计划住宅供地量、普通商品房供地量均为历史最低点。

  《计划》明确称本市土地供应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要求,进一步优化商品住宅用地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供应比例。

  住宅用地大幅削减

  在整个2017年供地计划中,最令市场关注的莫过于住宅用地的大幅削减。

  2017年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安排供应总量为3900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2000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公顷,特殊用地5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50公顷,工矿仓储用地115公顷,住宅用地610公顷,商服用地310公顷。

  而在2016年4月22日,北京公布了2016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计划供应总量4100公顷,其中,住宅用地1200公顷。在住宅用地的1200公顷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350公顷,商品住宅(含自住型商品房)用地850公顷。

  与2016年的住宅用地1200公顷相比较,2017年度下降幅度近一半;而与2016年商品住宅850公顷相比,北京2017年商品住宅用地计划供应量减少了590公顷,下降幅度高达七成。

  记者同时注意到,计划供应的3900公顷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755公顷以内,鼓励和引导利用存量建设用地2145公顷。《计划》称将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应,保持首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充分保障基础设施、科研和产业用地需求,支持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优先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用地。

  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每年做计划之前,我们都会全面梳理、反复研究、综合平衡国家、市级以及各区层面的用地需求。今年总量虽然少了200公顷,但是仍旧能满足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计划供应的这3900公顷中,鼓励和引导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比例将超过50%。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发展从做加法转向做减法的节点上,北京市的土地供应也从“增”至“减”,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在“十三五”时期从2921平方公里缩减到2800平方公里努力。

  而对于住宅用地共安排610公顷: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350公顷,商品住宅用地260公顷,其中单列自住型商品房用地83公顷。

  《计划》明确称本市土地供应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要求,进一步优化商品住宅用地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供应比例。“今年,我们仍将优先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用地需求,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进度。”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障1.5万套自住型商品房用地供应,本市在商品住宅用地中单列“自住型商品房用地”供应指标。

  拿地难将持续

  用地计划的大幅削减,令地产商深深预感到拿地之难。

  据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最近成交的几宗地块基本已经接近0溢价率,体现了调控严格城市下,土地市场也出现了部分降温。但部分二线城市虽然楼市降温,但土地市场依然热度很高。

  张大伟称,热点城市土地市场依然火爆:从武汉、南京、郑州、合肥、苏州、杭州、上海、温州、北京、深圳、广州11个城市卖地超过百亿。从企业看,2017年截止到2月20日,拿地超过20亿的企业已经多达30家,在楼市调控力度非常大的情况下,房企拿地积极性依然比较高。

  目前看来,北京楼市并无库存压力。北京住建委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月15日,期房库存量为72415套,库存面积为708.9万平方米;现房库存量为99851套,库存面积为956.4万平方米。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显示,1月份,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与上月持平,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张大伟指出,因为春节土地供应减少,所以后续房企依然会增加拿地金额,在2016年收获历史上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最大年份后,房企补充土地的积极性明显较高,即使在调控影响下,各地供应的土地依然未出现流标等明显的降温现象。

  张大伟认为,对于未来房价预期来说,因为非常明显的拿地成本增加,未来房价上涨预期更加强烈,而一旦房价进入调整周期,很可能房企面临着巨大的销售难题。

  停牌三年后密集大动作

  “不死鸟”佳兆业已缓过劲儿?

  ■本报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停牌三年的“不死鸟”佳兆业(01638.HK)虽然还没有复牌,却已经开始在市场上频频进货。佳兆业进货的领域,已经不仅限于拍地,还涉及到体育赛事公司股权并购,市场上还一度传出其入股保险公司的消息。

  在屡屡买入的诸多消息中,原本应于1月份复牌的佳兆业,到了2月底,复牌仍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原本应于1月复牌,计划日期为何再次推迟,佳兆业2月24日在给记者的回复称,“相关内容都正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稳步推进。”

  欲买入中体产业

  近日市场传出消息,佳兆业正在与另外几家公司竞争,欲收购A股上市公司部分股权,中体产业(600158 SH)。

  近日中体产业在回复上交所的函件中,披露了四家竞购公司的名单:翔明体育、新理益集团、天津乐体安鸿及深圳市鹏星船务。有媒体报道称,在鹏星船务的背后,正是佳兆业董事会主席郭英成。

  就此消息,记者向佳兆业进行了求证。佳兆业集团2月24日向记者证实,公司的确有竞买中体产业股份的意愿。

  公开资料显示,中体产业的主营业务包括赛事管理及运营、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育经纪等。据中体产业2016年半年报,公司去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4 亿元,其中体育相关业务营收1.75 亿元,房地产相关业务营业收入 2.68 亿元。

  “中体产业是A股体育产业的龙头企业,佳兆业在文体行业布局广泛。双方如能结合,将在场馆及内容运营的规模上,进一步形成叠加效应,更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也会给体育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佳兆业2月24日在给记者的采访回复中如是说。

  对外界来说,佳兆业是以开发商的身份出现的,但其实这家公司还涉及到文体、金融等非地产业务。佳兆业官网显示,佳兆业下属的文化集团目前在深圳、佛山、惠州等地运营着6大体育场馆,场馆运营面积85万平米,管理场馆总资产超过100亿元。

  不过佳兆业能否买入中体产业,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记者了解到,中体产业第一大股东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拟通过公开征集方式,转让所持中体产业约22%股份。

  对于受让方的条件,中体产业设定了一定的门槛。中体产业表示,除了要具有明晰的经营发展战略;意向受让方或其实际控制人,最近两年需连续盈利且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中体产业披露,目前尽职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本次股权转让能否征集到符合条件的受让方并完成股份转让交易,尚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中体产业在2月9日的公告中说。

  境内债务重组完毕

  这边欲购入中体产业股份,那边佳兆业已经开始在土地市场进货。

  2月13日惠州罗阳镇土地市场,迎来近8年来单日最大的金额成交。当天佳兆业以3.73亿元的底价,在该市获得4宗总建筑面积超过44万平米的土地。

  在金融机构并购市场,近日也传出佳兆业进货的消息。欲收购中体产业的时候,保监会向昆化健康保险发出的一份问询函。有市场消息称,这其中也可能涉及到了佳兆业。

  保监会近日向昆仑健康保险发函,要求昆仑健康保险于2月24日前就股东间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进行说明。

  去年12月,昆仑健康保险原股东西藏恒实投资、福建清科投资进行了股权转让。股权变更后,昆仑健康保险的股权变更为:宏昌宇持股10.30%,正远大7.68%,泰腾材料7.44%,正莱达5.54%。有媒体报道称,泰腾材料及正莱达实业,被指与佳兆业所控制的美加医学有关。

  对于佳兆业是否通过泰腾与正莱达,持有昆仑健康保险,进而曲线进入保险业的问题,佳兆业方面给予了否认。“公司未有过相关举动。”佳兆业集团2月24日在给记者的采访回复中如是说。

  分析师认为,佳兆业开始拿地,并染指并购市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度债务压身的佳兆业开始缓了过来。

  据佳兆业1月26日的公告信息,2016年佳兆业合约销售额达到298.4亿元,销售面积226.9万平方米,平均售价1.31万元/平米。

  不过从2014年至今,这家在港交所停牌已有3年的公司,其复牌计划再次推迟。此前佳兆业表示,预计于今年1月份复牌交易,然而到了2月底,佳兆业并未就复牌事宜做出最新的披露。

  有业界猜测,佳兆业复牌前要扫清的一项重要障碍,仍然是债务问题。

  对此佳兆业在1月26日关于公司近期发展的公告中披露,作为重组的一部分,相关的法院仲裁、强制执行程序已获或将获撤销。

  境内债务方面,佳兆业公司境内约465亿元债务已重组。至今年1月25日,资产保全申请书由去年底4份降至3份;民事裁定书下具有争议的合同总额,从去年约8.32亿元,降至1月底4.8亿元。

  “公司正在审阅及评估多种选项、制定计划,以恢复公众持股量。”佳兆业在2月16日的公告中说。

责任编辑:金黄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