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银行业绩转暖信号:

  宏观经济或触底

  ■本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银行是经济的一面镜子,其业绩好坏反映了经济起伏。截至2月24日,已有11家银行发布2016年业绩快报,其中有4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0%,6家实现个位数增长,只有江阴银行为唯一负增长。

  上市银行业绩暖意洋洋,2016年银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长3.54%,较2015年提升1.11个百分点。一位股份制上市银行对公业务管理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称:“目前行业存量不良贷款仍然在释放,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新增的不良贷款已经趋向缓和了。”

  在经济下行坏账增加及低利率时期息差收窄双重“挤压”下,上市银行净利润从过去两位数增长不断下滑至个位数,而国有大行甚至接近负增长边缘。而今业绩下滑趋势终于打住,有的银行净利润已经拐点向上。那么,经济最坏时期是否已经过去,未来将迎来趋势性向上吗?

  业绩回暖

  经历3年的漫长业绩寒冬,银行业终于出现阵阵暖意。“银行整体实现拨备覆盖率稳定下的利润增速回升,盈利真实反转。”东方证券分析师唐子佩看完银监会最近发布的2016年度数据后判断。

  25家上市银行当中,已有11家银行陆续发布了2016年业绩快报,其中有7家为去年上市的城商行、农商行。

  11家发布预告的上市银行当中,宁波银行业绩表现最好,2016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10亿元,增幅达到19.35%。业绩最差是江阴银行,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4.69亿元,同比下降1.4%;实现净利润7.78亿元,同比下降4.42%,是目前预告业绩当中唯一一家净利负增长的银行。

  银行净利润出现两位数的增长,可能意味着银行业春天的脚步近了。上述11家上市银行当中,2016年总共有4家净利润双位数增长,除宁波银行之外,贵阳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净利润分别为36.78亿元、106.11亿元、143.1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15%、11.73%、10.08%。而其他的城商行、农商行增长都是个位数,处于4%-6%的增速,其中吴江银行净利同比增长7.95%,稍微高一些。

  预告业绩的上市银行当中,招商银行成为股份制银行中的增长亮点,2016年净利620.81亿元,同比增长7.6%。其去年净利增速呈现逐季上升的趋势性反转,一季度报、半年报、三季报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56%、6.84%、7.51%,全年增速达到7.6%。

  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杨荣分析称,招行第四季度单季实现净利润近100亿,同比增长9%,单季净利润增速企稳回升;资产质量好于其他两家已经公布业绩快报的股份行,而且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预告业绩来看,银行业整体上已经告别了净利润增速下降的趋势,且有相当部分银行增速出现拐点向上,行业趋势性的拐点似乎已经来了。从银监会披露的银行业2016年数据当中,2016年末拨备覆盖率176.40%,环比三季末回升0.88%;银行业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54%,较上年提升1.11个百分点。

  因此,唐子佩判断称,银行拨备覆盖率稳定的同时利润增速回升,意味着利润增速回升是真回升,而不是靠拨备调节实现的伪回升。对于2017年,其认为息差降幅收窄和资产质量见底,银行业利润增速还将继续回升。

  经济触底

  银行不良率指标反映经济变化。前几年经济低迷GDP不断下行,银行业则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积累了大量坏账,不良率经过了近5年的持续攀升,如今终于止住。从上述发布业绩预告的银行来看,2016年末不良率有的与上年比已下降或持平,部分与上年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季度环比已经向好。比如贵阳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2%,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常熟银行年末不良率为1.40%,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3%,与2015年末持平;招商银行不良率为1.87%,比2015年末增加了0.19个百分点,但环比已持平,其前三季度不良率分别为1.81%、1.84%、1.87%。

  杨荣认为,招行资产质量已经企稳,不良释放节奏在放缓,因为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不良贷款在近两年加快暴露,后续不良释放的压力在减少,从而资产质量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招行曾是上市银行当中不良率最高者,不良贷款加快暴露,也使其成为大中银行当中净利增长率先反转的银行。

  在唐子佩看来,银行2017年净息差降幅收窄和资产质量见底下,利润增速将回升。原因是货币政策中性下,重定价结束后净息差降幅收窄释放利润增长空间;宏观经济企稳、银行贷款结构调整降低不良生成速度,叠加不良处置加快,不良贷款率有望企稳甚至回落,行业资产质量见底,拨备覆盖率有望保持稳定,银行不再依靠拨备来调节利润,实现利润增速真实回升。

  那么,银行不良率生成趋缓甚至下行,低迷的经济是否已经行至拐点?

  从数据上来看,银行不良率持平甚至下行,与经济转暖呈现强相关性。2016年全年经济增速为6.7%,其中第四季度增速为6.8%。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2017年一季度GDP增速可能在7%左右。

  然而,李迅雷认为2017年经济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二、三季度可能回落,全年GDP增速在6.6%左右。

  2017年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预期至6.5%,2018年维持6.0%不变。

  那么,在2016年GDP增速6.7%的基础上,未来经济还将继续下行。

  银行在经济低迷消化大量不良资产之后,业务已转向更有活力、更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业绩出现了见底回升,但是宏观经济依然在转型和成本增加当中负重前行。

  GDP经历去年四季度的反弹,今年一季度还将进一步反弹,但李迅雷认为经济处于增速反弹不改趋势下行。也就是说,经济目前仅是触底反弹,而非趋势性的反转。

  险企何以成为富豪融资平台

  野蛮人式弯道超车被叫停

  ■本报记者 蓝水湄 广州报道

  日前保险会主席项俊波携全套领导班子的豪华阵容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时震撼发声:决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更不容许被金融大鳄所借道和藏身。“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已经是多次发声和表态,意味着对一些将保险当成提款机、内部控制人倒腾资金的险企将从基因根源上进行整顿,这需要监管智慧和前瞻性。

  保险“富豪俱乐部”根源

  保险富豪俱乐部的根源在险企的股权结构,一些资本大鳄利用关联持股和联合持股的方式几乎是100%控制了险企,还有不少险企高达70%以上股权被一些资本大鳄以关联持股、联合持股、协议代持等方式掌控。

  近几年来,随着一批新获得牌照的保险公司落地和早先一批中外合资的险企的外资股权转让,不少以地产商为背景的“土豪”纷纷进入保险行业。一位险企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限,因此保险作为金融资本聚集平台的作用被地产商们所看重,相对银行、证券而言,保险行业的股权获得控股地位相对要容易很多,是时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为51%,这为很多对保险牌照有想法的各路资本留下了很多完全控制保险公司的施展空间,“完全控制一家保险公司,他们有的是方法。”近年来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当中,如国华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都在51%。即使成立时单一大股东没有51%上限,也很快通过股权转让实现。

  随着近年来走马灯般的股权变更,各路“土豪”背景资本纷纷演绎了将保险资金平台控制到最大程度。《华夏时报》记者梳理,主要有两大合理合规范围内的主流路径。

  一是新获得牌照险企们的一轮又一轮的增资扩股。增资扩股的结果就是,很多原来成立时拉来撑门面的国企的股权被大比例稀释掉。最典型的是总部在广州的珠江人寿。最初的原始股东分别为广东珠江投资控股集团、广州国际控股集团、广东韩建投资、广东新南方集团、广东粤财信托5家公司,各出资1.2亿元,持股比例均为20%。其中珠江投资等3家公司为地产商出身的朱孟依家族旗下,粤财信托等则是两家国企。珠江人寿进行了高达7轮增资扩股,两家原来持股比例为40%的国企股权不断被稀释。其中广东粤财信托最惨,持股比例由此前的20%下降至2.14%。

  对于粤财信托等国有股东为何不参与一轮又一轮的增资扩股而导致股权被不断稀释,珠江人寿内部人士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解释称,是因为保险公司本身赢利情况不理想,国企决策机制本身使得其难以参与新的增资。目前珠江人寿7家股东的前四个席位,合计持有珠江人寿股份高达78.39%。

  这样以增资扩股名义不断稀释原来国企老股东股份比例的现象频频在各家保险公司上演,包括安邦在内。但另一方面保险牌照洛阳纸贵,不少企业为拿到一张保险公司的牌照费劲周折。

  第二类就是通过关联公司的股权转让以达到曲线掌控的目的。

  除了这种打监管擦边球的路子,还有一些野路子,譬如其他股东的股权质押和托管给险企控制人,通过代持协议控制其他股东手中股权;此外还有资金通过股权代持、表决权转让、一致行动约定等等。

  破解“野蛮人”基因难题

  在近几年保险牌照洛阳纸贵、保险爆发式增长的花样年华,一些国企在增资扩股浪潮中不断被稀释,无缘于分享保险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成果,这一现象一度受到不少业内人士质疑。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被内部人控制的险企在增资扩股中的一些违规操作的猫腻,保监会已经在去年12月各保险公司内部会议上,对一些保险公司“反复自我注资增资”、“甚至动用保险资金注资”、虚假注册等现象措辞严厉。

  对于险企内部人控制的股权结构, 保监会也早有所警觉。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去年底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通过交叉持股、层层嵌套,掩盖真实股权结构,滋生内部人控制和大量关联交易,是造就“野蛮人”的基因。

  陈文辉同时表明下一步的监管措施包括降低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加强对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和真实股东的穿透式监管等:对那些动机不纯、“挂羊头卖狗肉”混进保险业的资本说不,采取严厉监管措施。着手建立保险企业与产业资本隔离机制,严防用保险资金自我注资、自我投资、循环使用。

  2016年12月29日,保监会公布《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将保险公司股东划分为三个类型,将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由51%降低至三分之一,并且提到加强对股权结构和真实股东的穿透式监管。

  按照征求意见稿,多家险企单一股东股权比例超过上限,目前业界对于如何解决这些既成事实的历史问题困惑较多。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披露2016年四季度偿付能力的123家险企报告显示,偿付能力下降趋势明显。“偿二代”的硬性标准来袭,那些偿付能力欠佳的寿险企业正面临着一场增资大考。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亦面临难题,陈文辉表示:在金融创新大背景下,资金通过各类通道业务、变形创新,增加了市场准入和入股资金审查难度。尤其像股权代持、表决权转让、一致行动约定等,大多是私下签订,监管手段无法查明,只有通过诉讼等司法手段才能获得线索证据。对保险机构虚假增资问题,保监会查起来很困难、很头疼。

  从严监管的信号已经发出:2月17日,保监会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对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有关问题的问询函》,问询函主要要求昆仑健康保险就其新一轮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后新进入的4家深圳公司是否与“佳兆业郭英成家族”存在关联关系进行说明,这是保监会第一次以公开问询函的形式对又一家沦为内部人控制的险企提出公开问询。

  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金黄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