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3日22:36 中国产经新闻报

  “考研热”:功利色彩浓厚 该休矣?

  本报记者 于淼报道

  当下,“考研热”仍高烧不退。

  近日,2017年高校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就在这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据《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首次破200万,增幅为13.6%,考研人数再创新高。

  不过,数据显示,虽然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增加,但报考学生的录取几率并没有减小,反而呈现扩大趋势。业内人士指出,这可能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密切相关。

  刚刚经历过考研的小楠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备战考研的那些日子,为了多看会儿书,经常熬夜。同寝室的研友压力大到睡觉、看书都能突然痛哭起来,有的甚至头疼、耳鸣、脱发、颈椎病等。

  既然考研如此艰难,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青睐”它呢?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考研的理由有很多,但大多数人还是离不开“现实”的考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考研热”存在短期功利色彩,应改革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学生理性考研。

  出于“现实”考虑

  通过采访多个已经考完以及准备考研的学生后,记者发现,他们大多都是想用高学历来换取好工作。

  刚刚毕业的小张今年报考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6号公布成绩的时候,一贯沉稳的他也很是紧张,“考研的短期目的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和更高层次的人在一起,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主要是为了高学历高收入,因为现在本科生已经不值钱了,很多企业招聘都要求最低研究生学历,期望通过高学历得到社会的认可。

  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来自山东的清韵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坦言,主要是为了以一个相对较高的学历留在北京,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因为老家发展机会少,平均工资也很低。除此之外,想趁着读研究生的这段时间充实一下自己。

  “因为按目前的学历找不到工作,确切来说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已经通过初试的小茹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对此,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王经理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坦言,公务员某些职位对于高学历的设定也是促使了部分学生去考研究生的一个因素。

  学历被视为能力的“体现”

  如今,考生为了好工作而考研已成常态。不得不承认,企业在招聘时也确实存在将高学历设为一道门槛,将学历视为能力的一种“体现”。

  对此,链家总部HR张盼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学历门槛是现在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的大趋势,随着现在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各个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上升,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某大型外资公司人事部经理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学历原则上和能力成正比,这是大部分情况。所以企业宁愿多花钱招聘高学历员工。

  “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内的许多管理职位及工程研发职位都希望招聘到硕士研究生,有些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在薪酬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有许多岗位用博士研究生或者是硕士研究生要比用本科毕业生合算。企业是一个经济体,它用人是要进行成本合算的。我认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都是基于理性思考的结果,是现实的选择。当然,也有小部分企业是跟风的结果。”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亨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对现在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表示担忧,他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已经缩短到了两年,有些甚至只有一年。这么短的时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质量让人担忧。

  不仅如此,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贾旭东认为,现在的本科生质量也在下降,相当于以前大专生的质量。很多企业招聘了本科生却发现能力不够。便开始要求硕士学历。另外,高校的扩招,本科生在扩招,硕士研究生也在扩招。大量本科生涌向社会,导致供大于求,就使得本科生的价值贬值了。

  的确,当本科生、硕士生质量都在下降,而数量却在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自然会更青睐学历高的“那一个”。

  但记者发现,也有企业人事主管并不只热衷于招聘高学历职员。“本科学历已经能满足非民企对于用人的需求。我不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招收一些研究生。”王经理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坦言,站在人力这个角度,他们需求的是给企业带来最大收益的人。

  人才的“变相”浪费

  对于目前部分企业和用人单位如此盲目追求高学历的这种现象,黄亨煜直言,如果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职位上,就是人才的合理使用。如果用牛刀杀鸡,那是人才浪费。

  “人才是有成本的,如果将一个硕士生用在门卫的位置上,就有可能是人才浪费,企业如果这样做也提高了自己的人力成本。但如果将一个硕士生用在管理职位上,或者是工程研发职位上,企业也能够承担相应的薪酬,我认为这种就不存在人才浪费一说。”他进一步解释道。

  在贾旭东看来,盲目追求高学历这毫无疑问就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贾旭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硕士和博士。大多数的工作可能一个大专生甚至职高毕业的学生就足够胜任了。就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来看,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职业技术的工人。所以我们这样盲目追求高学历肯定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中研普华研究员刘秋意对此也表示赞同,她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盲目追求高学历,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毕竟学历不等于学识,即使学历不高,也依然会有综合能力比较好的人才。但社会也确实需要一些高学识的人才来引领企业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学历的人才也是需要的,但也没必要盲目追求。

  张盼盼也认为,高学历门槛必定会造成一些有能力无学历的人才流失。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一个企业要想在本领域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提高企业的员工质量,否则只会落魄或者衰败。

  何时才能降温?

  在我国,“考研热”现象持续升温,那么,国外的情况如何呢?

  贾旭东告诉记者,“在国外是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他举例道,比如,在国外读硕士就是为了准备将来读博士,而读博士就是为了准备终身从事学术研究。所以在国外大学里,博士的培养就是服务于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教授、研究人员的需求。很少读硕士和博士是为了到企业去找工作,到政府去当公务员。

  黄亨煜还表示,在国外,比如美国,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到社区大学上学。美国的社区大学就相当于我们的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

  在德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以上的人员都必须进入到“双元制学校”学习,所谓双元制就是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的时间到工厂实习。只有在双元制学校毕业后才能上普通的大学。因此,德国人的动手能力就很强。

  相较而言,“我国的本科生普遍动手能力很差,而硕士研究生由于要完成硕士论文,在科学实验或者社会调查等方面都下了一些功夫。因此,相对来说,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就比较好一些。大企业有吸引力,也有财力,许多职位招硕士研究生也确实是明智的选择。”黄亨煜补充道。

  除此之外,不少相关人士指出,“考研热”还在升温,要是出于提升自身整体素质而不断去学习的话,是值得赞美的,然而目前这种盲目寻求高学历,其实是一种“病态”,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考研热”到底何时才能真正降温?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