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人都是社交网络的直接受益者

为了研究社交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改变,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和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展开合作,组建“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课题组”,采用实地调查+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历时近一年完成了《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报告得到了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腾讯社交用户体验设计部、腾讯社交网络运营部、微信数据团队等部门的支持。

2月13日下午,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了《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

“HERE一词在英文中有此时、此地和此处的意思。事实上,互联网的在场,并不是一个外在的‘在那里’的生活世界,我们切切实实地生活在此处。”报告作者、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田丰说,社交网络突破时空限制,让人随时随地彼此连接,已经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这份报告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中国人的社交网络使用状况进行考察和解读,在国内尚属首次。报告显示,以QQ和微信为主的社交网络对老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赋能,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和改变也不同,比如重构了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给予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空间、缓解了中年人的职场压力和中年危机。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秘书长赵克斌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和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社交网络运营部总经理赵建春分别致辞。

陈光金说,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连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很大程度挑战了传统的等级结构。赋能就是在挑战传统的等级结构过程中,生活机会与选择的重构。而互联网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社会参与的重要工具和方式,越来越不可或缺。

赵建春说,借助于QQ、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力量,人们日常联系的范围正在扩大,传统的六度人脉以及邓巴数都遭遇挑战,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情感的表达与联系方式急剧变化。在大数据时代,腾讯作为世界互联网的一支重要力量,全面覆盖网民的社交、娱乐、支付、资讯生活。数据越大,责任越大,腾讯越来越多地开放数据进行外部社会研究。“利用大数据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发布会还围绕报告举办了两个学术论坛,分别名为“社交网络时代如何养老”和“网络原住民的生活、工作与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和QQ大数据都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欢用QQ社交,90后和00后已经成为QQ的绝对主力军。这款刚刚庆祝完18周岁生日的社交网络产品,是中国本土最早的社交网络产品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创新,其独特的功能、新颖的玩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欢迎。

社交网络改善离婚和丧偶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程度显著较高。在生活满意度十分制量表中,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高满意度(8分及以上),约占74.1%,比仅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呈现高满意度的比例高出15个百分点,也高于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呈现高满意度的比例。

社交网络对于改善离婚和丧偶老年人主观福利的作用明显。不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离异的老年人更易呈现中度或重度的孤独状态,平均比例约占65%以上;而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和离异的老年人多呈现轻度孤独状态,平均比例在50%以上。

社交网络具有较强的情感赋能作用,促进代际交流增加、家庭关系更加紧密。35.2%的老年人认为在使用微信或QQ等社交网络之后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24.8%的中年人认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

社交网络为中年人缓解压力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累积具有帮助。45.5%的中年人认为社交网络对增加职业、教育和生活机会比较有帮助,15.6%的中年人认为很有帮助。

中年职场人群通过社交网络的连接,与同事沟通了感情,缓解了工作过程中的压力。48.6%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交网络对促进与同事的交流、给工作减压比较有帮助,29.1%的被调查者则是认为其很有帮助。

以社交网络为平台的新型青年就业模式兴起

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青年愿意尝试以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平台的职业选择。青年人在社交网络相关职业的选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微商、公众号写手、电子游戏玩家,其分别对应的百分比为30.3%、18.6%、16.8%,可见,以一种虚拟网络平台为基础构建的新型就业模式可能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市场。

调查发现,90后和00后是QQ社交网络的主力,在QQ的各项功能上,90后和00后都超越了最早使用QQ的70后和80后。以QQ空间为例,90后的使用比例为73.5%,00后的使用比例为67.9%,而70后的使用比例为46.8%、80后的使用比例为53.5%。

家庭关系进一步连接,青年人是父母上网的带路人和代理人

报告显示,从家庭关系和构成来看,青年人自然是社交网络使用的先行者,他们对自己的老年父母呈现出一种“带路人”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针对不上网和不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群体,青年人主要起着引领作用;针对上网和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人群体,青年人起着促进的作用。

无论父母是否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青年都更倾向“代理消费”,即帮助父母上网购买所需的商品,青年人的“代理行为”逐渐日常化。父母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家庭中,青年帮助父母“代理”购买商品的比例为71%;父母不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家庭,青年人帮助父母“代理”购买商品的比例为55%。

报告认为,子女的“代理消费”通过促进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福利,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提升了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

附:

《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报告》主要内容

2月13日,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调研考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普通人的赋能,并侧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解读。报告的调查数据来源为2016年十个大城市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共抽取了3000多户家庭进行调查,并从中随机选择了50%的家庭对他们的子女进行了配对样本的调查。

一、老年篇:社交网络是重构养老生活的重要工具

老年人的社交网络中好友主要是家人和亲戚,调查数据显示,家人和亲戚在老年QQ用户好友中占比达到100%。血缘以外的社会关系如邻居、同事、同学也占60%-70%左右的比例。虽然使用的功能很广泛,但是老年人使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仍是维系和加强与亲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的沟通联络。

老年人经常使用的QQ功能中,发消息聊天、视频聊天、电话聊天等功能仍占主导地位,分别占83.9%、61.7%和52%。此外,也有50.8%的老年人使用QQ空间和44.4%的老年人使用QQ群,这些功能的使用反映了老年人通过社交网络加强了兴趣爱好和社会参与。

根据2016年12月从智能机终端收集的数据显示,在上老年QQ活跃用户中,发QQ空间的比例为32%,浏览QQ空间的比例为49%,使用文件传送功能的比例为7%,发文字消息的比例为62%,发表情消息的比例为26%,玩游戏的比例为13%。虽然老年活跃用户使用QQ各项功能的比例与青年活跃用户的差距较大,但是与36-55岁中年活跃用户较为接近。老年用户聊天时不仅发文字消息,也发表情消息,不仅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也用来传送文件、提高生活效率和便捷性,以及发QQ空间、玩游戏等丰富休闲娱乐活动。

有意思的是,QQ老年用户发消息活跃的时间段与16-25岁青年更为接近,晚上8点至10点是发消息的高峰时间,其次是中午12点。这两个时间段是工作和学习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凸显了QQ的休闲和兴趣的属性,较符合这两部分人群相对自由空闲时间较多的生活轨迹。而26-35岁和36-55岁用户晚间使用QQ的比例呈平稳下降的趋势,反映了这两部分人群朝九晚五职场生活的轨迹。

社交网络增强了异地代际交流。调查中19%的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异地。超过6成以上与子女身处异地的老年人认为在使用社交网络后,与子女的联络频率处于增加状态,仅有1%的老年人认为是有所减少的。并且“异地”联络频率“明显增加”的比例为17.5%,高于同地联络频率“明显增加”的比例。

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程度显著较高。在生活满意度十分制量表中,将1至3分划分为低满意度,4至7分为中满意度,8分及以上为高满意度.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高满意度,约占74.1%,比仅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呈现高满意度的比例高出15个百分点,也高于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呈现高满意度的比例。

社交网络对于改善离婚和丧偶老年人主观福利的作用明显。不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离异的老年人更易呈现中度或重度的孤独状态,平均比例约占65%以上;而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和离异的老年人多呈现轻度孤独状态,平均比例在50%以上。

在我们为社交网络带来的福利感到欣慰时,也不能忽略社会结构的影响,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经济和智力条件对于老年人来讲并非是均衡的。受到文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地位的限制,有的老年人买不起智能设备,也有的很难学会如何使用智能设备,在社交网络时代,这部分老年人有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如何创造条件跨越这种数字鸿沟、如何提高这部分不使用互联网或社交网络的老年人的福利,是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中年篇:社交网络是职场和生活减压利器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累积具有帮助。45.5%的中年人认为社交网络对增加职业、教育和生活机会比较有帮助,15.6%的中年人认为很有帮助。9%的中年人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的个人生活,约51%的中年人晒过但是很少晒,只有大概29%的中年人从来没有在朋友圈晒过个人生活。

中年职场人群通过社交网络的连接,与同事沟通了感情,缓解了工作过程中的压力。48.6%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交网络对促进与同事的交流、给工作减压比较有帮助,29.1%的被调查者则是认为其很有帮助。

经常与子女有日常互动的老年人上网的可能性要高于较少与子女互动接触的老年人。总体来看,不帮助子女做任何事情的老年人中上网的比例仅占三成,而帮助子女做些事情(比如照看家、做家务、照看孙子女等)的老年人中上网的比例则超过五成。

互联网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微信与QQ不仅仅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还是父母与子女情感维系的纽带。35.2%的老年人认为在使用微信或QQ等社交网络之后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有24.8%的中年人认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从父母和子女不同的角度,数据揭示了社交网络的情感赋能作用,代际交流增加、家庭关系更加紧密。 

三、青年篇:愿意从事互联网相关职业的QQ社交主力军

半数以上的青年愿意尝试以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平台的职业选择。青年人在社交网络相关职业的选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微商、公众号写手、电子游戏玩家,其分别对应的百分比为30.3%、18.6%、16.8%,可见,以一种虚拟网络平台为基础构建的新型就业模式可能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市场。

从社交网络平台更换的代际因素来看,中国的70后和80后是使用社交网络第一代青年。随着年龄增长,第一代使用互联网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中年人,也就是社会主流群体,然而主流群体愈发脱离QQ这个曾经属于他们的社交网络平台。调查发现,现在的90后和00后才是QQ社交网络的主力,在QQ的各项功能上,90后和00后都超越了最早使用QQ的70后和80后。以QQ空间为例,90后的使用比例为73.5%,00后的使用比例为67.9%,而70后的使用比例为46.8%、80后的使用比例为53.5%。

报告认为,从社会权力的视角来看,90后和00后在QQ的各类功能上使用的突出并不是青年人刻意标新立异。在某种意义上,它或多或少体现了青年人对主流社会压迫的一种反抗。或者放到更大的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种对社会权力不平等的抗争形式。青年人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符号展现出与社会主流群体不同的沟通方式,他们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表现出族群化的特征,在表达其诉求的同时,在社交网络上找到了一定的归属感。

四,家庭篇:青年人是父母上网的带路人和代理人

无论父母是否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青年都更倾向“代理消费”,即帮助父母上网购买所需的商品,青年人的“代理行为”逐渐日常化。父母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家庭中,青年帮助父母“代理”购买商品的比例为71%,没有帮助过父母购买商品的比例为29%。父母不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家庭,青年人帮助父母“代理”购买商品的比例为55%,没有帮助父母购买商品的比例为45%。

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中,青年“代理消费”的可能性更高。低文化层次家庭中青年“代理消费”的比例为38.9%,“无代理”行为(父母不网络购物且子女无代理消费)的比例为55.6%;而高文化层次家庭中青年“代理消费”的比例达到75.6%,“无代理”行为的比例仅为19.5%。

子女的“代理消费”通过促进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福利,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在青年子女进行“代理消费”的家庭中,生活满意度低的老年父母比例为1%,生活满意度中等的老年父母比例为28.4%,生活满意度高的老年父母比例为70.6%。在青年人没有“代理消费”的家庭中,生活满意度低的老年父母占比为0%,生活满意度中等的老年父母占比40%,生活满意度高的老年父母占比降至60%。

四、理财篇:老年人也开始用互联网金融

中年人群体中,超过一半的比例同时购买传统理财和新型互联网理财来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不过仍然有相当比例(39.42%)的中年人只购买传统理财,这一比例远高于青年人。随着新型互联网理财在中年人中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会使用传统理财和新型互联网理财来进行合理的投资资产组合。但是六成以上的老人仍然只购买传统理财。调查还发现,发红包的人更爱理财,经常发红包的青年有32.6%使用过互联网理财,而不经常发红包的青年只有13.4%的比重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中年代际群体中这一比重分别是29.8%和22.2%;老年代际群体中,这一比重是10.4%和3%。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